希望小学的“笔迹天文台”里,第一台“星轨笔迹仪”正对准星空。仪器的基座用1987年父亲的牡丹笔迹砖砌筑,观测镜的角度与他信笺上“之”字的倾斜度完全一致,孩子们用星尘花汁写下的观测记录,与云南传来的向日葵花粉笔迹在屏幕上形成交叉,交点恰好是1987年案件宣判夜的北极星位置。赵峰站在仪器旁校准参数,屏幕上新旧笔迹的星轨误差不超过0.1度:“你父亲当年在笔记里画过这台仪器的草图,”他指着交叉点的光斑,眉骨的疤痕在星光里泛着浅红,“说要让笔尖能触到星星,现在看来,他说的‘笔尖’,就是我们这些后来者。”
云南的“笔迹观星台”落成山顶的消息传来时,母亲正在直播里调试望远镜。孩子们用岩石与星尘板搭建的观星台,穹顶的刻度与父亲星图笔记里的黄道十二宫一一对应,台中央的青铜盘上,刻着两地笔迹组成的“共”字,无人机拍摄的画面中,观星台与希望小学的天文台形成对角线,交点正是1987年证据转运时的星空坐标。“小向日葵的妹妹是天文校准师,”母亲转动青铜盘,盘沿的笔迹与父亲信笺上的日期标记完全重合,“陈校长说这是‘让大地与星空对表’,就像1987年的故事,现在有了能丈量时光的刻度。”视频背景里,孩子们正将观星记录写在萤火虫翅膀上,放飞的虫群在夜空中组成流动的笔迹,“让星光带着笔迹,去告诉每个仰望的人:有些约定,连星星都在见证。”
老陈的全息影像悬浮在天文台中央,手里举着父亲的“星轨笔迹手册”。“你父亲当年用星体的赤纬角加密信息,”影像里的老人翻到某页,“这处‘北极星高度角’对应着1987年的证据归档编号,和我们后来整理的完全吻合。”他忽然指向天文台的穹顶开合度,“弧度是按你父亲的笔迹转折设计的,说要让星空像故事一样,有开合的节奏。”影像消失前,老人留下个虚拟的星盘,转动后指针同时指向两地的天文台,“他说最精准的笔迹,要让星空当校准尺。”
张岚带来的“星际法治星图”被投影在天文台的穹顶上。三十七个与太空权益相关的法律节点,用对应的星轨标注,1987年的案件用最亮的天狼星标记,最新的月球基地公约用新发现的矮行星标注,所有节点连线后,形成完整的“法”字星座。“这是‘法律的宇宙维度’。”张岚指向新增的节点,“从地面到星空,正义的边界在不断延伸,就像你们现在写下的,终会成为宇宙通用的准则。”
天文台的“星尘笔迹”实验室里,孩子们正混合两地的观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