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来时,孩子们正在给“年轮钢笔”刻写第一圈新的年轮。规划图上,法治公园将与希望小学连成一片,中间的步道用不同年代的钢笔墨水染色,从1987年的蓝黑色,逐渐过渡到2026年的彩色。“这是‘时光步道’。”张岚指着终点的喷泉,“泉眼会喷出钢笔形状的水柱,落在刻满法律条文的水池里,每个条文都对应着1987年案件的启示。”
校庆彩排那天,全息投影在操场还原了1988年的建校场景。父亲的虚拟影像正蹲在老槐树下,用那支“年轮钢笔”在泥土里写字,字迹随风吹散后,地上竟长出了新的年轮纹路。“这是赵老师和云南工程师做的投影。”母亲的虚拟影像从云南的花田走来,手里举着支发光的钢笔,“他说科技能让记忆活过来,就像钢笔能让文字永远活着。”
孩子们举着“百年愿望”的灯笼站成圈,灯笼上的钢笔字在夜色里闪闪发亮:“2126年,我要让钢笔能翻译动物的语言,帮它们维权!”“我要发明会自己写字的钢笔,记录所有被遗忘的故事!”最小的男孩举着他的灯笼,上面写着:“我想知道,那时的老槐树,会不会记得我今天的愿望?”
林砚之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孩子们埋下“百年胶囊”。里面的“年轮钢笔”刻着2026年的标记,旁边放着各地的钢笔故事录音、两地花田的土壤样本、孩子们的百年规划图。胶囊的外壳上,刻着行跨越时空的话:“1987年的守护者,2026年的我们,2126年的你们,共用一支钢笔。”
张岚发来段全息影像,她站在2126年的虚拟校园里,身边的孩子们举着“年轮钢笔”,正在续写父亲留下的校庆章程。“这是AI预测的未来场景。”张岚的影像笑着说,“但我相信会成真,因为我们现在埋下的,不只是胶囊,是让希望延续的种子。”
校庆前夜,林砚之在老槐树上挂了串钢笔形状的灯。灯光顺着树干蜿蜒而下,在地面投下年轮般的光圈,每个光圈里都放着支不同年代的钢笔。她摸出那支真正的1987年钢笔,轻轻放在最中心的光圈里,笔帽内侧的“之”字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颗永远跳动的星。
远处传来云南的钟声,与希望小学的钟声响成一片。林砚之望着满天繁星,父亲、母亲、老陈、赵峰、陈校长……那些在时光里闪耀过的人,仿佛都化作了年轮里的印记,永远留在了这棵树下。而她和孩子们,不过是在延续这些印记,让钢笔的故事,能像树的年轮一样,一圈圈长下去,直到百年,直到更远的将来。
夜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