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展开新的规划图,法治公园的中心将建一座钢笔形状的纪念碑,碑身上刻满世界各地的法律名言,每个名言的结尾,都有个小小的“之”字标记。“这是所有受助者共同的提议。”张岚指着图中的数据流,“从1987年到2026年,受这支钢笔影响的公益律师,已经超过了三千七百人。”
研讨会结束后,孩子们在长廊里进行“钢笔传递”游戏。三十七个孩子站成圈,用指尖传递一支象征钢笔的羽毛,每当羽毛落到谁手里,就要说一个钢笔的故事。当羽毛传到最小的男孩手里时,他仰起头说:“我的故事是未来的——三十八年以后,会有个孩子拿着我的钢笔,说这是2026年的林老师教我们写的。”
夕阳透过长廊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钢笔形状的光斑。林砚之打开全球直播,镜头沿着钢笔轨迹缓缓移动,从1987年的起点到2026年的世界,每个展柜前都有孩子在驻足,每个电子屏上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言。“在法国,我们用这支笔翻译你们的故事。”“在肯尼亚,钢笔教会孩子们写自己的名字。”“在巴西,环保组织用它记录雨林的声音。”
直播画面的最后,定格在希望小学与云南小学的双生长廊交汇处。两地的孩子们同时举起钢笔,笔尖的墨水在虚拟空间里汇成一条河,河面上漂着写满愿望的纸船,最前面的船上,放着那支1987年的钢笔模型,船头朝着未来的方向。
闭馆时,林砚之在长廊尽头埋下新的时间胶囊。里面放着全球直播的录像带、孩子们的“钢笔旅行图”、各国公益律师的签名钢笔,还有那支笔尖藏着坐标的旧钢笔复刻品。胶囊的外壳上,刻着行循环的文字:“1987→2026→2064……”
锁门的瞬间,林砚之回头望了眼长廊。月光透过玻璃窗,在地板上勾勒出钢笔的影子,那些散落的光斑像无数个脚印,从1987年延伸到此刻,再通向看不见的远方。她忽然明白,所谓永恒,不是让物件不朽,而是让它的轨迹能被看见、被延续、被赋予新的意义——就像这支钢笔,从1987年的雨夜出发,经过无数双手的传递,终将变成无数支钢笔,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书写新的希望。
远处传来云南的报时声,与希望小学的铃声同时响起,像个跨越时空的共鸣。林砚之握紧手里的钢笔,笔帽内侧的“之”字硌着掌心,像个温暖的承诺。她知道,长廊里的钢笔会老去,但它们留下的轨迹,会像条永远流淌的河,带着勇气与正义,流向所有需要的地方。
夜色里,希望小学的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