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老陈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当年你父亲总说,盖章要用力,才显得郑重。”
艺术节的压轴环节,是“跨越时空的笔迹”。林砚之站在投影幕前,手里举着父亲的笔记本,幕布上同时出现云南的画面,母亲正举着同样的笔记本。当两地的“希望”二字在屏幕上重叠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孩子们举着自己的钢笔齐声喊:“我们都是书写者!”
林砚之忽然注意到,幕布角落的时间显示——1987年8月15日,与2026年4月15日,在屏幕上形成了对称的图案,像个完美的圆。她想起父亲笔记本里的话:“正义是场循环,你今天种下的种子,终会在未来长成保护你的树。”
傍晚的颁奖仪式上,最小的男孩获得了“最像笔迹奖”。他的钢笔字里,既有父亲的笔锋,也有母亲的温柔,评委在评语里写:“这不是模仿,是传承——让前人的笔迹,在新人的指尖继续生长。”男孩领奖时,举着钢笔对着镜头敬礼,说要像林叔叔那样,“用钢笔当武器,保护所有人”。
艺术节结束时,暮色已经漫过操场。林砚之收起那支机械钢笔,将它放进博物馆的新展柜。旁边的电子屏上,正播放着全国各地的“钢笔故事”:有人用父亲的笔迹续写普法剧,有人模仿母亲的教案开公益课堂,有人带着老陈的印章去山区支教……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有朵小小的向日葵。
“之之,你看这个。”母亲递过来个信封,是国家博物馆寄来的。打开的瞬间,紫藤萝的香气漫了出来,里面是份收藏证书,写着“兹收藏希望小学‘时光长卷’,作为‘普通人的正义史诗’永久展出”。附页的照片上,长卷被挂在显眼的位置,旁边的说明牌写着:“笔迹会老,但勇气永远年轻。”
林砚之走到老槐树下,看着孩子们埋下的“时间胶囊”。里面装着他们的钢笔、笔记本、艺术节的门票,还有写给三十八年后来者的信。胶囊的外壳上,刻着所有守护者的名字,最后加了行小字:“我们在这里,你们在未来,钢笔在中间。”
月光爬上教学楼的屋顶,给艺术节的横幅镀上了层银辉。“让笔迹温暖时光”几个字在夜色里格外清晰,像句温柔的约定。林砚之摸出那支真正的钢笔,在掌心轻轻摩挲,笔帽内侧的“之”字硌着皮肤,像个永远的提醒——她握的不只是支钢笔,是无数双手传递的力量,是跨越三十八载的春天。
远处传来云南的视频通话提示音,母亲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里,云南的孩子们正在花田里放钢笔形状的灯笼,灯笼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