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邮筒”,专门收集孩子们写给过去的信。邮筒的侧面,刻着父亲信里的那句话:“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就像春天总会如约而至。”她刚把那封未寄出的信放进邮筒,就看见赵峰举着相机走来,镜头里,希望小学的屋顶正升起个巨大的氢气球,气球下面挂着孩子们的回信,在春风里轻轻飘荡。
“这是‘飞向1987计划’。”赵峰笑着说,他眉骨的疤痕在阳光下泛着浅红,“让现在的孩子告诉过去的守护者,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指向气球下方的横幅,“那上面的字,是用两地孩子的笔迹拼起来的。”
林砚之眯起眼,看清横幅上的字——“我们接住接力棒了”。每个字的笔画里,都能找到熟悉的影子:有的像父亲的刚劲,有的像母亲的温柔,有的像老陈的沉稳,有的像赵峰的坚定,更多的是孩子们独有的稚嫩,却在整体里和谐地融在一起,像幅跨越时光的书法作品。
云南的视频通话突然打了进来。女老师站在希望小学的复刻版教室前,身后的黑板上贴着1987年的案件新闻剪报,孩子们正用红笔在上面标注“正义已到”。“我们把老故事编成了课本剧,”女老师笑着说,“下周要和希望小学搞云汇演,让1987年的守护者看看,他们守护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汇演那天,两地的孩子们通过屏幕同时演出。希望小学的舞台上,小演员举着用硬纸板做的“证据袋”,躲在草垛后的样子,与1988年照片里的父亲重合;云南的舞台上,孩子们扮演的“陈校长”和“赵老师”正在修课桌,眉骨处贴着模拟疤痕的贴纸,动作神态与真人如出一辙。
演出结束时,张岚突然出现在屏幕上。她刚结束一场公益诉讼,胸前的检徽在镜头里闪闪发亮,手里举着的钢笔,正是当年父亲捐赠的那支。“今天这场官司赢了,”她的声音带着笑意,“就像三十八年的每个春天,正义总会准时到来。”她转身指向身后的法治公园,“那里的向日葵开了,每朵花盘都朝着希望小学的方向。”
林砚之站在操场边,看着氢气球带着孩子们的回信飞向天空。信纸在风中展开,上面的字迹与父亲的信重叠在一起,像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忽然想起老陈的话:“最好的课堂,不是在教室里,是让孩子们亲眼看见,正义真的能被书写出来,被守护下去。”
夕阳西下时,林砚之在老槐树下埋下新的铁皮盒。里面放着今天的汇演录像带、孩子们的回信、两地孩子的笔迹对比图,还有那支“时光钢笔”的复刻品。盒盖上刻着行字:“20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