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的“时光课堂”开讲那天,林砚之特意穿了件浅蓝色衬衫,袖口别着那支复刻的钢笔。教室的四面墙被改造成了巨大的投影幕,正循环播放着1987年的街景——穿的确良衬衫的行人、绿皮火车驶过铁轨、分局门口的老槐树刚栽下不久,画面里的雨丝和今天窗外的春雨重叠在一起,像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今天我们要上的课,叫‘一封未寄出的信’。”林砚之举起个泛黄的信封,信封上没有邮票,收信人写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寄信人落款是“1987年的守护者”。这是上周在老陈的旧物里找到的,信纸已经脆化,字迹却依然清晰,是父亲的笔迹。
投影幕突然切换画面,1988年的希望小学出现在眼前。父亲躲在草垛后,看着工人砌墙时偷偷抹眼泪的样子被摄像机记录下来,镜头扫过他手里的钢笔,笔帽内侧的“之”字在阳光下闪了下——和林砚之现在别在袖口的钢笔一模一样。
“林老师,他为什么哭呀?”第二排的小男孩举手,他的笔记本上画着支会流泪的钢笔,“是不是钢笔里的墨水用完了?”
林砚之笑着摇头,将信纸投影在幕布上:“因为他知道,这所学校会保护很多像你们一样的孩子,但他可能等不到亲眼看见的那天。”信里写着父亲对未来的想象:“我希望这里的孩子能学会两件事:用钢笔写下真相,用勇气守护弱小。如果有一天你们能读到这封信,说明我们的愿望实现了。”
教室后排传来轻响,是赵峰推着老陈来了。老人的手里举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1988年的第一套课本,封面上的“希望小学”四个字,正是用父亲的钢笔写的。“当年你父亲总说,课本要亲自写才安心。”老陈的声音有些沙哑,“他躲在工地写教案时,被蚊子咬了一身包,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投影幕上突然出现云南的画面。母亲正带着孩子们读信,小向日葵的妹妹举着钢笔,一笔一划地仿写父亲的字迹,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在信纸上投下向日葵的影子。“陈校长说,这是‘跨时空练字’。”母亲对着镜头笑,“让两地的孩子用同样的笔迹,写同样的愿望。”
下课铃响时,雨停了。孩子们涌到操场,用粉笔在地上写“给1987年的回信”。“我们学会了用钢笔写举报信模板!”“赵老师教我们修钢笔啦!”“张岚阿姨说,等我们长大,要把法治公园修到云南去!”粉笔字歪歪扭扭,却在阳光下透着认真,像无数颗正在发芽的种子。
林砚之走到老槐树下,那里新立了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