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是1982年7月1日。内页夹着张纸条,是父亲的笔迹:“若之之入了党,告诉她,党员的责任不是记住过去,是让未来少些遗憾。”林砚之忽然想起自己上周提交的入党申请书,落款日期恰好是父亲的忌日。
“您早就知道了?”她轻声问。
老陈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花:“你母亲当年怀你时,我们就猜你会走这条路。”他顿了顿,目光落在窗外,“你看那棵梧桐树,当年你父亲亲手栽的,现在都能遮阴了。”
林砚之望着医院楼下的梧桐树,阳光透过叶隙洒在地面,像铺了层碎金。她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前人种下的树,后人乘着荫凉,再为更远处的人栽下新的苗。
一周后,林砚之作为新党员代表,在希望小学的升旗仪式上发言。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红领巾在胸前飘动,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她举起那支钢笔,声音清亮:“这支笔写下过证据,也写下过希望。它告诉我们,英雄未必光芒万丈,但总有人在平凡里坚守,在沉默中担当。”
升旗仪式结束后,最小的那个男孩跑过来,递上幅画。画上有五个手拉手的人影,头顶是大大的太阳,旁边写着“我长大也要当英雄”。林砚之蹲下身,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父亲的那句话:“善良需要锋芒,正义需要担当。”
傍晚的霞光染红了天空,林砚之站在博物馆的窗前,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嬉闹。博物馆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那些泛黄的物件:账本上的霉斑成了时光的印章,录音笔的电流声里藏着未说尽的牵挂,警徽的锈迹里沉淀着永不褪色的誓言。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条群消息。张岚发来张照片,云南的孩子们举着“向英雄学习”的标语,母亲和女老师站在中间,笑得眼角眉梢都带着光。赵峰在评论区发了个加油的表情,后面跟着句“刚修好的课桌椅明天发货”。老陈的护工发来视频,老人正给康复科的病友讲1987年的案子,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善良永远不会白费”。
林砚之关上手机,转身锁好博物馆的门。晚风拂过老槐树,叶子沙沙作响,像在说着未完的故事。她抬头望向星空,父亲、母亲、老陈、赵峰、女老师......那些在时光里闪耀过的人,仿佛都化作了星星,在天上看着这片土地。
脚下的路还很长,但林砚之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走。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度,那些握过钢笔的手传递的力量,那些在黑暗中点亮的光,都成了最温暖的指引。她紧了紧背包,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