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个“士农工商”的时代,“工”虽地位低下,却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他的奏疏,不过是将工匠阶层中能为朝廷所用之人挑选出来,让他们在专业领域发挥所长,且明确限制其非科考不能为官,如此一来,既补充了朝廷所需的专业人才,又避免了阶层流动带来的潜在威胁。这一巧妙的平衡之策,最终赢得了众人的认可,也为他的改革之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当皇帝的目光扫过众人,率先开口讨论改革细则时,林淡垂眸掩住眼底翻涌的情绪。悬在喉间的心终于落回实处,藏在广袖里的掌心早已被冷汗浸透,却仍保持着躬身聆听的恭谨姿态。这场博弈,从他提笔撰写奏疏的那一刻起,便已注定是一场险局。
他精心构思的方案,看似只是将工匠阶层纳入朝廷管理体系,实则暗布玄机——通过官方认证的工匠将获得特殊地位,既能为朝廷工程效力,又能借此打破传统阶层桎梏。林淡深知,这无异于在千年未变的社会结构上凿开一道裂缝。尽管他反复推敲每一处措辞,用“专人专用”“不可为官”等限制条件粉饰太平,可面对满殿饱读诗书、精于权谋的朝堂老狐狸,仍难免忐忑。此刻见众人皆未察觉其中深意,他才真切体会到“当局者迷”的微妙——在没有任何先例可鉴的情况下,即使是最聪慧的朝臣,也会因思维定式,忽略这道奏疏背后颠覆性的力量。
关于改革事务的具体操办归属,在皇帝的默许下很快有了定论。
原本该由工部牵头的“工人”甄选工作,最终落到了户部肩上。
跪安后,林淡随师父陈尚书直接回了陈府,师父这才意味深长地说道:“皇上这安排,倒是颇有意思。”林淡垂首不语,心中却如同明镜。工部的那位尚书大人原可是向着义忠亲王的,当今虽没有计较,但始终隔着一层。
相较之下,户部不仅掌管天下财赋,更因多年经营积攒了庞大的胥吏体系。更何况此次改革本就源于户部要查六部混乱账册的困局,将事务交由户部,既合情合理,又能确保政令迅速落地。
而更深层的原因,则藏在本朝独有的政治生态里。陈尚书缓缓开口:“本朝惯例,吏部尚书需是孤臣。”
林淡想起路过吏部衙门时,那高悬的“铨衡天下”匾额,忽然想起夏邦谟今日争夺自己时眼中的志在必得。在陈尚书的讲述中,这位两朝元老的形象在脑海中愈发清晰——夏大人虽贵为吏部尚书,却始终孑然一身,既不结党营私,也不攀附权贵。历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