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在秦国疆域上重重一点:"晋国强盛,非一日可破。不如暂息刀兵,西和诸戎,南抚巴蜀,先让关中之地仓廪丰实。"
"如何丰实?"穆公俯身细看。
"减免赋税,让百姓有余粮;开垦荒地,让关中无闲田。"蹇叔指尖划过渭水两岸,"臣闻卫国有种'代田法',一亩可多收三斗,可派使者求取。"
百里奚补充道:"军事亦不可废。可在雍城设学堂,选少年子弟研习兵法;再命工匠改进戈矛,铸造坚甲。"他忽然笑了,"臣的犬子孟明视,虽年少却喜读兵书,或许可派去学堂历练。"
穆公看着两位老臣眼中的光,胸中的郁结渐渐散开。他取过玉印,在条陈上重重一按:"就依二位先生之计。明日起,咸阳城要变个样子了。"
二、渭水两岸的新声
春耕时节的渭水岸边,赵二牛扶着犁耙直起身,额角的汗珠坠落在新翻的泥土里,溅起细小的水花。去年此时,他还在为军需缴纳半数收成,如今耳边却响着里正的吆喝:"新令下来了!开荒三年不纳粮,多收的全归自个儿!"
"二牛,你家那三亩盐碱地打算怎么办?"邻人挥着锄头喊道。
赵二牛往手心啐了口唾沫,握紧犁柄:"听说官府要派卫国的农师来,教咱们改良土壤。我打算再垦两亩,让娃子冬天能吃上白馍。"
不远处的官道上,几辆牛车正缓缓驶来。为首的官吏举起木牌,上面写着"农具改良"四个大字。车斗里装着曲辕犁,比旧式犁铧轻便许多,引得农人纷纷围拢过来。
"这铁疙瘩能比牛好用?"有人摸着犁尖疑惑。
卫国农师笑着演示:"一牛可拉,一日能耕十亩。"他将新粮种分给众人,"这是'黑麦',耐寒抗旱,产量比粟米高五成。"
赵二牛捧着沉甸甸的种子,指腹摩挲着颗粒饱满的麦穗,忽然朝着咸阳方向深深一揖。他没见过穆公,却从里正口中听过那位君王的话:"百姓的粮仓满了,秦国的城墙才稳。"
与此同时,雍城的兵器坊里火光冲天。工匠们围着新铸的剑器啧啧称奇,铁匠头儿举着刚出炉的秦剑,朝一块铁甲劈去,只听脆响过后,铁甲裂成两半,剑身却毫发无损。
"用了西戎的矿砂,果然不一样。"年轻工匠孟明视蹲下身,仔细查看断口,"叔父,咱们再试试淬火的火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位二十出头的青年身着布衣,眼神却锐利如剑。他是百里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