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了老农犁地时划出的垄沟。
“大爷,这新户籍制度啊,不光是记个人口。”小李擦了把汗,指着图纸解释,“您看,每家的土地、房屋都要登记在册,以后就是您的‘地契’。政府还要按这个给咱们分公粮任务,多劳多得,再也不像以前,不管收成全按人头摊派。”
隔壁的赵铁柱正在翻整自家的三亩地。他新买了把铁犁,犁头在晨光下闪着亮。“春杏,你说等秋收了,咱拿新户口簿去镇上换点棉花种子咋样?区里说今年推广新棉种,产量能翻一番。”
春杏正往地里撒粪肥,闻言直起腰,脸上沾着土,眼睛却亮得像星星:“昨儿李干事还说,以后妇女也能上户口簿独立成户呢!等咱攒够了钱,也盖三间大瓦房,把户口簿往堂屋墙上一挂,看谁还敢说咱没根!”
远处的田埂上,一队穿着灰布军装的战士正帮老乡们插秧。他们是刚从根据地调过来的工作队,一边帮着重建,一边宣传新政策。班长老王挽着裤腿,裤脚上还沾着泥,他直起身子朝地里喊:“赵铁柱,加把劲!等这季稻子收了,区里就给你们评‘生产模范户’,新户口簿上还能盖红章呢!”
第三章 集市上的蓝本子
每逢初三、初六,镇上的集市就像被点燃的炮仗,炸开了热闹。卖油条的、耍把式的、换洋火的,吆喝声能传出二里地。但今年的集市上,最显眼的不是琳琅满目的货物,而是赶集人腰间别着的蓝布户口簿。
“张大哥,来二斤盐!”王大爷把户口簿往柜台上一放。盐铺老板老周拿起册子翻了翻,在封底的“交易记录”页上用指甲划了道印:“赵家屯赵铁柱家,购盐二斤,按公价七分。”
这是新户籍制度的又一个妙处——凭借户口簿,沦陷区百姓能以根据地的公价购买紧缺物资。过去日伪管控盐铁,一斤盐能换半袋小米,现在有了政府撑腰,百姓腰杆硬了,买东西也不用看奸商脸色。
“老周,给俺称二尺红头绳!”春杏挤到柜台前,鬓角还沾着赶路的汗珠。她翻开户口簿,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纸条,是上次去根据地换布时开的证明。“区里说,下半年要办‘纺织合作社’,妇女们纺的线能拿户口簿记工分,到时候换布换粮都方便。”
旁边的肉摊前,围着几个穿短打的汉子。卖肉的刘屠户手里拎着刀,嗓门洪亮:“都把户口簿拿出来!按人头限购,一人半斤!这是政府定的规矩,多了没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