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点着油灯商量方案,林岚则组织妇女们缝补衣袜,给工地送水送饭。
三、沦陷区的回响:从恐惧到希望
离陈家庄二十里的王家村曾是日伪据点,日军撤退时烧了半条街。当赵刚带着游击队和陈家庄的村民赶来时,剩下的百姓还躲在屋里不敢开门。一个拄着拐杖的老汉扒着门缝看,直到看见赵刚臂上的红袖章,才颤巍巍地打开门:“是……是游击队?”
“大爷,是我们!”赵刚扶着老人坐下,“鬼子跑了,以后这地方,咱们自己做主!”
王家村的重建比陈家庄更难。这里的青壮年大多被日伪抓去修工事,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赵刚让陈家庄的骨干们一对一帮扶:会砌墙的教砌墙,会种地的教种地。他还特意安排王强回村带头——这个在沦陷区长大的青年,如今成了连接两地的桥梁。
“俺们以前不敢抬头走路,”王强在村民大会上攥紧拳头,“鬼子动不动就打人,汉奸天天来抢粮。现在好了,赵队长说了,咱们自己组织农会,粮食自己种,账目自己管!”
几天后,王家村的空地上竖起了和陈家庄一样的红旗。当第一车从县城秘密运来的种子卸在村口时,几个老人跪在地上,捧着金黄的麦粒哭了。他们中有人十几年没见过自家能留下完整的种子——往年收的粮食,大半都被日伪抢走了。
四、互助的星火:跨越伤痕的携手
重建的日子里,根据地和沦陷区的界限渐渐模糊了。陈家庄的木匠李大叔带着工具去王家村帮人修门窗,回来时兜里多了几个王家村大娘塞的烤红薯;王家村的年轻媳妇跟着林岚学识字,顺便把沦陷区传下来的省油做饭的法子教给了根据地的妇女。
一天傍晚,林岚发现王寡妇偷偷把分给自己的半袋面粉塞给了王家村一个断了腿的老人。“嫂子,你家俩孩子也等着吃饭呢!”林岚想抢回来,王寡妇却红着眼圈摇头:“他们比俺们更难。在沦陷区的时候,这大爷偷偷给俺们送过粮食,现在该俺们还人情了。”
这样的小事像星星之火,在永定河畔越燃越旺。赵刚趁机组织了“互助小组”:劳力多的帮劳力少的耕地,有手艺的教没手艺的做工。他还让林岚把城里地下党送来的报纸念给大家听,讲外面的抗战形势,讲别的根据地怎么搞生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志们,”在一个月后的总结会上,赵刚站在新修好的村部前,身后是重新挂上的“陈家庄抗日民主政权”的木牌,“咱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