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永定河畔的重建之歌
一、硝烟散尽,废墟上的晨光
永定河的水在深秋的晨雾里泛着冷光,河岸边的芦苇荡曾是抗日游击队伏击日军的天然屏障,如今硝烟散尽,只剩下焦黑的泥土和散落的弹壳。战斗结束后的第七天,朝阳第一次完整地照亮了陈家庄——这个曾被日军反复“扫荡”的根据地边缘村落。村头老槐树下,游击队长赵刚拄着缠着绷带的胳膊,望着眼前的景象:三分之一的房屋成了断壁残垣,田垄被坦克履带碾得支离破碎,幸存的百姓裹着打满补丁的棉衣,沉默地坐在废墟前,眼神里混着疲惫与茫然。
“乡亲们,”赵刚的声音沙哑却有力,他跃上一块半人高的青砖,“鬼子跑了,可咱们的家不能就这么毁了!今天起,咱们得把房梁扶起来,把地犁开,让日子重新冒热气!”
不远处,几个从沦陷区逃回来的村民正蹲在自家倒塌的土坯房旁抹泪。王寡妇的男人去年被抓了壮丁,如今她带着两个孩子望着满地瓦砾,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赵刚走过去,蹲下身拍了拍她的肩膀:“嫂子,别怕。游击队在,大伙儿都在,咱们先帮你搭个临时的窝棚,粮食不够了,先去队里领救济粮。”
二、红旗引路:组织起来的力量
重建的第一把火,从清理废墟开始。赵刚把游击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搭配根据地的老民兵和沦陷区回来的青壮年,挨家挨户划定清理范围。他特意让识字的女队员林岚负责登记物资——谁家缺木料,谁家少农具,都记在一本磨破了皮的笔记本上。
“赵队长,俺们王家村还有十多户没回来呢,”沦陷区逃回来的青年王强扛着一根烧焦的椽子,额头上渗着汗,“他们怕鬼子再回来,躲在山里不敢下。”
“我知道。”赵刚擦了擦脸,指了指村东头新竖起的红旗,“你回去告诉他们,红旗在,咱们的队伍就在。鬼子再敢来,咱们就再打一次!”
午后,林岚带着几个妇女在空地上支起几口大锅,熬煮着掺了野菜的玉米糊糊。香味飘出去,躲在山里的村民试探着走了下来。当看到游击队战士们把热乎的糊糊端给老人孩子,自己却啃着冻硬的窝头时,几个妇女忍不住红了眼眶。
重建不光是修房子。赵刚带着人勘察了被毁坏的水渠,发现渠坝被日军炸出了一个大洞。“开春就要种地,水渠不修,庄稼就得旱死。”他召集了十几个会泥水活的村民,又从城里联络来几个曾在工地干活的地下党员。白天,大伙儿肩扛手抬搬运石块;夜里,赵刚和党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