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林巧枝最先参加的, 是三年级的期末理论考试。
\n
虽然可能说起来有些扎心。
\n
但当下中国的工业化基础确实太薄弱了,以至于他们的学习和考试的内容,并不会超过课本范畴太多。
\n
教材很多都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从那些早已经走完工业化历程的国家, 从那个高楼大厦林立,保时捷已经在马路上飞奔的国家。
\n
国家都没能把这些内容全部吃透。
\n
红旗农械厂的老师, 就更不可能有这个实力了。
\n
但这也给林巧枝提供了便利。
\n
她找旧书的时候, 专门找的之前毕业成绩好的,书上有笔记的旧书。
\n
老师重点讲解的、稍稍略过的部分都很清晰。
\n
自学起来并不会太过吃力,因为“拔高拓展”的部分是非常有限的。
\n
林巧枝昨晚就在家里,给钢笔灌好了墨水,削好了两只铅笔。
\n
她坐在陌生又熟悉的三年级教室前方, 靠近讲台的一张临时加的课桌。
\n
文具摆好,铅笔、尺子、橡皮工工整整地放在旁边。
\n
将钢笔帽反插在笔杆上,又握着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两笔。
\n
试过墨水出的流畅,林巧枝才看向了题目。
\n
三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们, 也都拿到油墨印的考卷,写上名字。
\n
这个过程中, 都忍不住多看了前面的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