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督造有关时,墨桓力排众议,带着族中最精锐的机关匠和部分残存的典籍,跋涉千里前来。他们不是来投效,而是来“论技”,来验证这世间是否真有能超越墨家千年积累的技艺传承。面对这群活化石般的“技术狂人”,刘辩心中狂喜,表面上却保持着最大的尊重与谨慎。他没有急于炫耀自己的“天授之知”,而是以格物院督造的身份,邀请墨者参观工坊,坦诚交流。墨者们起初带着审视与傲然,但当他们看到高炉中奔流的铁水、水力驱动的巨大锻锤精准地敲打着通红的钢坯、工人们用标准化的模具批量生产出规格一致的弩机零件时,眼中的轻视渐渐被凝重取代。在专门为墨者开辟的“机关研造坊”内,一场无声的较量开始了。墨桓亲自演示了一件墨家守御秘器——“非攻匣”。那是一个尺许见方的青铜匣,启动机关后,匣壁瞬间弹出四面精巧折叠的青铜小盾,盾面光滑如镜,结构精妙绝伦,展现了墨家在微型化、联动结构上的巅峰造诣。刘辩由衷赞叹,随即命人取来一件还在试验阶段、故障频发的早期连弩原型机。他并未直接讲解,而是当着所有墨者的面,将其彻底拆解,将每一个部件:弩臂、弩机、悬刀、钩心、望山、箭匣、供矢的棘轮……一一摊开在巨大的木案上。然后,他用炭笔在硝制过的皮纸上,清晰地画出了各部件的受力分析图,标注了摩擦点、应力集中区域,并用他掌握的几何学和静力学原理,指出了原型机卡顿、射速不稳、结构易损的根源——某些部件的角度偏差、材料强度不足、传动效率低下导致的能量损耗。他一边画,一边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解:“看这里,钩心与悬刀咬合的角度,若小于这个度数,则力臂不足,扳动费力且易滑脱;若大于,则行程过长,射速必慢……”“此处棘轮齿形过于尖锐,受力不均,连续击发下易崩齿,需改为圆弧过渡,增大接触面……”“弩臂选材韧性有余而刚性不足,开满弓时形变过大,影响精度和复位,需在关键部位加装铁箍或更换硬木……”墨者们围在案前,起初是带着学术探究的冷静,但随着刘辩的讲解深入,他们的眼神变了。那不再是看一种新奇玩意的眼光,而是如同朝圣者目睹神迹!刘辩所言的“角度”、“力臂”、“应力”、“摩擦”、“能量损耗”这些概念,对他们而言陌生却又直指本质。他们祖传的技艺依靠的是无数次试错积累的经验和精妙的感觉,而眼前这个年轻人,却仿佛掌握了度量天地万物的尺规,能用清晰、冰冷、无可辩驳的“理”,将器物运作的奥秘解析得如此透彻!墨桓颤抖着手,拿起一张画满受力箭头和角度标注的皮纸,那上面简单的线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