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营地的空气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种混合着炉火焦糊、金属淬冷与松木清香的奇异气息弥漫开来。秘研工坊深处,原本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烈焰奔腾的冶锻区与精密构思的图纸区,此刻被打破。公输玄及其门下二十余名弟子,如同投入激流的磐石,激起了前所未有的思维浪花。
交流,从最基础的观摩开始。
公输玄带着几名核心弟子,整日流连于高炉、锻台之间。他们不再仅仅是震撼于“流锋”钢的坚韧,而是如同最严谨的学生,观察着赵石等人如何控制鼓风节奏以调节炉温,如何通过淬火液配比和回火时间赋予钢材不同的韧性。公输玄甚至亲自拿起小锤,敲打一块烧红的“流锋”钢坯,感受着金属在锤击下延展、变形的微妙韵律,独眼中闪烁着痴迷的光芒。
“妙!妙不可言!”公输玄放下小锤,指尖感受着钢坯冷却后的硬度和弹性,“火候、力道、时机…此中精微,丝毫不逊于机关榫卯的毫厘之较!刘先生,贵门此术,已近乎‘道’矣!”
刘辩谦逊道:“先生过誉。冶锻之术,乃求物性之极,穷力之变。贵门机巧,引动天地之力,化繁为简,方是大道通途。”
与此同时,河滩的工匠们则被公输门弟子展现的精妙技艺所折服。他们围在那些被拆解开的“木鸢”骨架和“三矢连心弩”部件旁,如同打开了一座宝库。
“瞧这榫卯!严丝合缝,不着一钉一胶,却能承受如此巨力!”
“这齿轮!边缘打磨得如镜面一般!咬合时几乎无声!”
“还有这转轮上弦的棘轮结构!构思太精巧了!省力又可靠!”
“公差!他们是怎么把公差控制得这么小的?简直分毫不差!”
惊叹声此起彼伏。河滩工匠们引以为傲的“韧铁”和“流锋”钢,在公输门弟子手中那些精密度惊人的木石零件面前,仿佛成了需要被精雕细琢的璞玉。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物”之极,需有“技”之精来驾驭!
思想的碰撞,很快从观摩转向了实践。徐文那张绘制了一半的“连发劲弩”草图,成了双方交流的最佳载体。
工坊一角,临时辟出的设计区。巨大的图板前,刘辩、徐文、公输玄以及双方的核心弟子围聚一堂。
“徐小友此弩,构思宏大,曲柄杠杆储能,意图实现持续连发,想法极佳!”公输玄指着草图上的储能机构,独眼中满是赞赏,“然…”他话锋一转,拿起炭笔,在图板上快速勾勒出几个精巧的棘轮和卡销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