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赶紧顺著郑国人指的方向找过去,终於找到了孔子。孔子听子贡说了郑国人对自己的形容,苦笑著说:“说我像尧、像皋陶、像子產,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丧家之犬,还真是挺像的。”
\n
离开郑国后,孔子到了陈国,在陈国待了三年。
\n
这三年里,陈国也不安生,一会儿被吴国攻打,一会儿被楚国威胁,自身难保,哪有心思理会孔子的学说呢?孔子一看在陈国也没什么希望,就打算去楚国。
\n
楚国那可是大国,楚昭王听说孔子来了,还挺感兴趣,就派人去请孔子。
\n
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一听这消息,可坐不住了。他们心想,孔子要是到了楚国,得到楚昭王的重用,那楚国不就更强大了吗?到时候,我们陈国和蔡国还不得遭殃啊!
\n
於是,他们就合谋,派了一些人把孔子他们围困在陈蔡之间的荒野上,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粮食也没了,水也快喝完了,弟子们都饿得爬不起来。
\n
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陈蔡之厄”。在这绝境之中,孔子却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还像往常一样,给弟子们讲学、弹琴、唱歌。
\n
子路心里憋了一肚子火,就跑去问孔子:“君子也有这么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小人一穷困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n
接著,孔子又把子贡叫过来,问他:“《诗经》里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里徘徊』,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是我们的学说有问题吗?”
\n
子贡说:“老师,您的学说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人都接受不了。您要不把標准降低一点,说不定就能被接受了。”孔子听了,摇摇头说:“好的农夫能种好庄稼,但不能保证一定有好收成;好的工匠能做出精美的器物,但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喜欢。君子能完善自己的学说,却不能保证一定会被別人接受。如果为了被接受就放弃自己的学说,那志向也太不远大了。”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