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令杨、高德政等人擬定流程,从简从速。
\n
从汉末到南北朝,除了中间的西晋有过短暂的一统,剩下的乱世时间涌现出各方豪杰称帝建国,杀兄弒帝、父子相残,殯葬需求也大大扩展,影响了葬礼的格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薄葬,这点主要出自魏武帝曹操的指导思想,他曾经设立发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从汉代诸多贵族大墓里获取金银补充军需。
\n
光是这份仇恨,想挖他坟的人都不在少数,因此曹操死前瞩託后人不可以在棺材里放金银,以免被人还施彼身。
\n
其次就是比较现实的问题,钱財活人都不够用,湟论给死人陪葬,因此薄葬之风盛行。
\n
第二是心丧制度。乱世事情比较多,说不定今天服人丧明天被人服,真要守孝哀悼三四年就也別出来混了,所以將心丧制度纳入礼典,简单来说就是服丧差不多就得了,没什么大事就守一年,
\n
之后的时间就不用穿丧服,在心里默默哀悼就成,平时表情收敛一点,不要太开心,把剩下的时间混完就行。
\n
高洋的葬礼,大部分地方都和高绍仁的葬礼差不多,只不过规模更加豪华,既是为国君、也是为父亲,高殷身穿的是最高级的斩衰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不缉边,断处外露,象徵哀痛至极、无心修饰,头戴麻绳冠,腰系麻绳带,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这种装束需要穿戴三年。
\n
准確的说,是二十五或者二十七个月,具体是哪一个,要看选择的是哪方对《士虞礼》的解读,郑玄支持二十七,而王肃,也就是王司徒的儿子、司马昭的岳父、王元姬的父亲支持二十五,
\n
两方据理力爭,其实更多是根据礼记的材料进行学术解读,进而爭夺文化界解释权的方式,到现在双方都没有一个定论。
\n
但无论如何,三年之期都不是三十六个月,而是二十五或二十七个月,涵盖了三年的时间,不是完整的三年。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