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建立了蜀汉,只要能引起討论,那对汉朝的仰慕和追思就会开始蔓延,进而吸引到更多的汉人,稍稍压制住齐国內部的鲜卑势力。
\n
“当然,孩儿至少要写到司马篡魏呢。”
\n
齐国太子写就这部书,至少能让国內的汉人明白,他们齐国並不牴触汉人得势。
\n
高殷对此比高洋看得更加透彻。
\n
在后人看来,宇文泰依靠汉人苏绰、炉辩等人仿《周礼》制定了新官制,而北齐沉沦于于汉人和鲜卑人的斗爭之中,因此北周的汉化程度比北齐高。
\n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北齐的汉化程度实际上是高於北周的。
\n
首先,不论是周还是齐,他们的本质都是“鲜卑化”,这是他们统治的基础,如果不保持这个本质,宇文家和高家就都得不到封建特权,这是承袭元魏而留下的弊病,不因他们是鲜卑人或汉人而转移。
\n
尤其是高氏集团,高欢的统治基础是六镇鲜卑,而六镇鲜卑是被元魏朝廷排挤出统治集团高层的,因此六镇鲜卑痛恨洛阳汉化政权,发起全面的鲜卑化反扑,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由六镇鲜卑构建的东魏、北齐政权,是反对汉化的。
\n
然而在实际的利益面前,民族之分其实不大重要。从东魏到北齐,都不存在纯粹的汉人、鲜卑人集团,各方力量都处在不断地分化组合的动態变化中,例如代表汉人士族利益的高殷集团中,有平秦王高归彦的一席之地,但他却投身到了高演的阵营中;而高演这边,始终都有一个王晞作为他的心腹幕僚,王晞不仅是汉人,甚至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后代。
\n
北齐国祚二十八年,先后担任宰相的有七十人,其中汉人、接受汉文化的胡人並胡化汉人共有五十八人,仅有十二人不接受汉文化或情况不详,可以说北齐基本上是由汉人、接受汉文化的胡人所控制,特別是皇族高氏,他们虽然自认鲜卑人,但实际上还是会用汉人、重视汉文化。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