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将学术研究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李诗涵策划 “跨领域公益嘉年华”,让不同特长的人合作开展公益项目;王浩组织 “微光接力” 行动,每个参与者完成公益任务后,再带动三人加入,形成链式反应。
计划推行初期,遇到的最大挑战是 “能力与需求错位”。“我学的理论物理,好像和公益不沾边啊。” 针对这种困惑,林小羽的 “技能公益对接平台” 开发了 “能力拆解器” 工具 —— 将专业能力拆解为可迁移的基础技能,比如 “理论物理” 可拆解为 “逻辑分析”“数据建模”“科学普及” 等,再匹配对应的社会需求。物理系的学长通过 “科学普及” 技能,在社区开展 “趣味物理实验课”,深受孩子们喜欢,他感慨道:“原来再抽象的知识,只要找对借口,都能变成温暖的力量。”
陈雨欣的 “知识转化实验室” 在高校圈引起热烈反响。她在实验室官网发布 “社会需求清单”,从 “乡村学校缺乏实验设备” 到 “社区垃圾分类效率低”,涵盖多个领域的实际问题,邀请同学们用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环境工程专业的团队针对 “垃圾分类” 问题,设计出 “智能分类指引 APP”,通过图像识别自动提示垃圾类别,还开发了适合老年人的语音版;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为乡村学校设计 “低成本实验装置”,用矿泉水瓶制作净水器、用气球做动力小车,让实验课不再受设备限制。实验室每月举办 “转化成果展”,最受欢迎的 “可食用餐具研发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了社区食堂,开发者说:“‘技辅人立计划’告诉我们技术要服务于人,现在才算真正做到了。”
李诗涵的 “跨领域公益嘉年华” 打破了专业与行业的壁垒。她邀请美术生和康复专业学生合作,为自闭症儿童设计 “艺术疗愈课程”,用绘画和手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组织计算机系同学和历史系同学共同开发 “红色文化 VR 展厅”,让革命故事通过沉浸式体验被更多人了解;甚至促成烘焙社团与残障人士中心合作,教残障朋友制作糕点,再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嘉年华现场设置 “公益共创区”,参与者可以领取 “需求卡片”,现场寻找不同专业的伙伴组队,构思解决方案。有同学在体验后说:“以前觉得公益就是捐钱捐物,现在才知道,用自己的特长帮人解决问题,才是更有力量的公益,这和‘群己共荣计划’里的协作精神一脉相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浩的 “微光接力” 行动从身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