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境迁心锚计划” 让同学们在新环境中找到稳固的支点,“新境适应互助群” 里的话题逐渐从 “如何立足” 转向 “如何发光”。“大学专业知识学了不少,可不知道怎么用到实际中帮到别人”“社区里有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我能不能用学到的编程知识开发个简易教程?”“职场新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能为行业发展做些什么?”…… 屏幕上的文字充满跃动的能量,少年们在新环境中扎下根后,开始思考如何让个体的微光汇聚成照亮社会的火炬,这些想法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带着向上生长的力量,渴望触及更广阔的天空。
隆冬的午后,林小羽在大学创客空间调试着公益项目的代码,屏幕上弹出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的视频请求。四人的背景各有不同:林小羽身后是堆着电子元件的工作台,陈雨欣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实验样本,李诗涵的音乐教室里放着吉他和谱架,王浩则在社区篮球场边的长椅上,手里还拿着刚打印的篮球公益课教案。“子轩说他开发的适老化手机教程被社区采纳了,现在正组织同学做线下培训,特别有成就感。” 林小羽的声音里满是欣喜,指尖在键盘上轻快地跳跃,“个体的成长就像星星,只有融入星空才能展现更大的光芒,我们得帮大家明白,立足新环境后,更要找到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接口,让自己的能力在服务他人中得到升华。”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头凑近她面前的实验报告:“我和导师做的‘农产品保鲜技术’研究,上周在乡村振兴论坛上得到关注,有合作社想合作试点,这可是‘寸心报宇计划’教我们的 —— 把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李诗涵拨动了一下吉他弦,清脆的音符透过麦克风传来:“乐队最近在筹备‘音乐疗愈进养老院’活动,老人们听到熟悉的旋律特别开心,这比在舞台上表演更有意义,就像‘真情织网计划’里说的,情感的连接能跨越年龄。” 王浩举起手里的教案晃了晃:“我发起的‘阳光篮球公益课’招募到三十多个志愿者了,教留守儿童打球时,他们眼里的光让我想起‘竞和共生计划’里,我们为了团队目标一起拼搏的样子。” 四人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启动‘微芒聚炬计划’吧,让大家知道,每个微小的努力都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就像萤火虫抱团飞行,才能照亮更远的路!”
经过三十五周的线上线下联动筹备,“微芒聚炬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联合各高校公益社团建立 “技能公益对接平台”,整合同学们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陈雨欣发起 “知识转化实验室”,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