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非遗传承人用全息投影技术演绎皮影戏,让《西游记》的故事在光影中活起来;00 后古琴演奏家将电子音乐与古琴融合,创作的《山水电子诗》在网络上播放量破千万;外国博主穿着汉服逛西安古城墙,用 vlog 向世界展示中国服饰之美。这些打破刻板印象的画面,让同学们在课间讨论时,开始出现 “原来京剧也能这么酷” 的声音,传习行动的报名人数三天内从 12 人增至 87 人。
陈雨欣的 “文化对比展” 在图书馆大厅拉开帷幕,展区设计成两条并行的文化长廊。左侧 “异域风情廊” 陈列着和服与西装、莎士比亚手稿复刻本与好莱坞电影海报,播放着非洲鼓与爵士乐的混搭音频;右侧 “华夏根脉廊” 则展示着唐装与中山装、《兰亭集序》拓本与《清明上河图》数字复原图,回荡着古筝与京剧的经典选段。两条长廊在尽头交汇,形成 “共生空间”—— 这里有中法合拍的动画《中华小子》剧照,中日合作的《三国志》游戏原画,还有留学生用毛笔书写的英文诗。最震撼的是互动屏幕上的 “文化基因检测”:输入自己喜欢的文化元素,系统会生成 “文化包容度图谱”,并标注哪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存在共通的精神内核。高二的雨桐检测后惊讶地发现:“我喜欢的宫崎骏动画,内核竟然和《道德经》里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
李诗涵的 “古籍新说” 工作坊采用年轻化的解读方式。她请历史老师用 “剧本杀” 形式演绎《史记》片段,同学们扮演项羽、刘邦等角色,在剧情推进中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逻辑;邀请语文老师将《诗经》里的爱情诗改编成 rap,“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古老诗句配上动感节奏,让课堂变成了演唱会现场;还开展 “古籍创意续写” 活动,有同学给《聊斋志异》里的狐仙加上人工智能设定,写出了跨越时空的奇幻故事。曾经觉得 “文言文晦涩难懂” 的同学,开始在早读课上主动背诵《春江花月夜》,因为 “感觉比歌词还有意境”。
王浩的 “非遗少年传习” 行动邀请了七位民间艺人驻校教学。剪纸艺人教大家用刻刀在红纸上雕刻二维码,扫描后能显示祝福语;皮影戏师傅指导同学们用环保材料制作现代题材的皮影,演绎 “垃圾分类”“太空探险” 等新故事;古琴老师带着大家在校园的荷塘边弹奏,结合生物课学到的声学知识,分析不同材质的琴弦如何模拟风声、水声。学期末的汇报演出上,同学们用皮影戏演绎的《抗疫群英传》,将钟南山院士的事迹与传统皮影技法结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