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挫途砺晶计划” 让同学们在挫折中淬炼出坚韧的品格,“晴雨信箱” 里却又堆满了新的困惑。“刷了两小时题,合上书却想不起核心考点”“写演讲稿时,脑子里全是零散的金句,凑不成完整的逻辑链”“和同学讨论问题,只能说出表层观点,深入不下去”…… 信纸上的字迹潦草而仓促,仿佛能看到写信人提笔时的焦躁。这些少年们在信息洪流中,如同被浪花裹挟的小舟,看似吸收了海量知识,却难以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思考深度。
初冬的清晨,生物园的银杏叶铺满小径,林小羽踩着落叶走来,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她、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凉亭里,石桌上的信件被寒风掀起边角。“高三的哲宁在信里说,他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准备材料时搜集了上百篇文献,可轮到发言时,却只能复述别人的观点,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 林小羽指尖划过信纸,“现在的孩子像海绵一样吸收信息,却忘了怎么把水分挤成清泉。”
陈雨欣呵出一团白气,镜片蒙上薄雾:“我表妹做读书笔记,抄满了好词好句,问她文章主旨,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李诗涵拢了拢围巾:“碎片化信息像流沙,看起来填满了时间,实则留不下任何痕迹。” 王浩把保温杯往桌上一墩:“那就启动‘沉思铸器计划’!让大家明白,真正的思考不是被动接收,而是像打铁一样,把零散的铁块锻造成锋利的器具!”
经过二十五周的调研筹备,“沉思铸器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邀请认知心理学教授、古籍修复师开展 “喧嚣中的沉思力” 主题讲座,前者解析深度思考的脑科学原理,后者展示修复古籍时如何在细微处沉潜专注;陈雨欣设计 “信息过载体验馆”,模拟现代生活的信息轰炸场景;李诗涵组织 “深度阅读马拉松”,让同学们在无干扰环境中精读经典;王浩发起 “问题追踪者” 行动,鼓励大家选择一个日常问题,用三周时间探究根源与解决方案。
计划推行初期,阻力远超预期。“深度阅读马拉松” 报名时,有同学直言:“看一小时书?还不如刷十分钟短视频学得快。” 林小羽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在阶梯教室摆了两排桌椅:前排放着《百年孤独》原着,后排架着播放名着速读视频的屏幕。她让志愿者统计,两小时后能复述故事脉络的人数 —— 读原着的正确率大 82%,看视频的仅 31%。这个实验结果贴在校园公告栏后,“深度阅读马拉松” 的报名人数翻了三倍。
陈雨欣的 “信息过载体验馆” 成了校园热点。体验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