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群己共荣计划” 让同学们在集体与个体的信箱里,新的愁绪如夏日的雷阵雨般密集袭来。“竞赛失利后,我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再也不敢尝试了”“考试没考好,爸妈失望的眼神让我夜不能寐”“竞选班干部失败,感觉所有人都在嘲笑我”…… 信纸边缘被反复揉皱,字里行间满是少年们在挫折面前的自我怀疑与退缩,这些负面情绪如同沉重的枷锁,困住了他们继续前行的脚步。
仲夏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生物园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凉亭里,石桌上的信件堆叠如山。“初三的宇轩在信中说,他练了半年的钢琴比赛,因为一个错音错失奖项,现在看到钢琴就发抖,甚至想放弃学琴。” 林小羽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挫折本应是成长的垫脚石,可现在却成了很多人不敢跨越的鸿沟,我们必须帮他们重新认识失败。”
陈雨欣轻轻叹气,镜片后的目光满是担忧:“我邻居家的女孩,因为投稿被拒就撕掉了所有手稿,说再也不写东西了,多可惜啊。” 李诗涵攥紧拳头:“失败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王浩猛地站起身,拍了拍石桌:“那就启动‘挫途砺晶计划’,让大家明白,就像砂石经过打磨才能变成水晶,挫折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经过二十三周的调研与筹备,“挫途砺晶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心理学专家、励志人物开展 “在挫折中淬炼成长” 主题讲座,并设立 “挫折重构咨询室”,为同学们提供专业疏导;陈雨欣负责策划 “失败博物馆” 沉浸式展览,用真实案例展现挫折的积极意义;李诗涵着手组织 “勇气挑战营”,让同学们在可控环境中体验失败并学习应对;王浩则发起 “我的逆袭故事” 征集活动,鼓励大家分享从挫折中站起来的经历。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遇到了抵触心理的难题。不少同学觉得 “失败是丢脸的事,谁愿意拿出来说”,对 “挫折重构咨询室” 避之不及。她联合学校心理老师制作了《裂痕中的光》纪录片,记录了不同领域人物的挫折经历:运动员因伤病退役后转型教练,培养出世界冠军;作家在被拒稿几十次后,写出畅销作品;企业家在破产三次后,创立更具社会价值的公司。当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失败过往,同学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开始有人悄悄走进咨询室。
陈雨欣在策划 “失败博物馆” 时,面临着如何让展览既真实又不引发二次伤害的挑战。她在展厅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