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沉思铸器计划” 让同学们在沉静中信象里,新的困惑如冬日的寒雾般弥漫开来。“朋友圈点赞 99+,可生病时连递杯热水的人都没有”“和网友聊得热火朝天,见面却不知道说什么”“群里聊得越欢,现实中越觉得孤独”…… 信纸上的字迹带着难以掩饰的失落,字里行间满是少年们在虚拟社交与真实交往间的迷失,这些情感的隔阂如同无形的玻璃罩,将他们困在看似热闹却实则孤独的角落。
一个飘着细雨的清晨,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聚在生物园的凉亭里,雨滴打在亭顶的玻璃上,发出沙沙的声响。石桌上的信件被雨水打湿了边角,“高二的雨桐在信里说,她的社交账号有上千个好友,可生日那天,除了系统自动发送的祝福,连一条手写的贺卡都没收到。” 林小羽的声音带着一丝沉重,“虚拟社交像一层泡沫,看起来五彩斑斓,一触就破,我们得帮大家找回真实情感联结的力量。”
陈雨欣推了推被雨水模糊的眼镜,眼神中满是担忧:“我发现同学们一起吃饭时,都在各自刷手机,明明坐在一起,却像隔着千山万水。” 李诗涵轻轻点头:“现在的人习惯了用表情包表达情绪,却忘了面对面时一个眼神、一个拥抱的温度。” 王浩用手指在湿漉漉的石桌上画着圈:“那就启动‘真情织网计划’,让大家明白,真正的情感联结不是点赞和转发,而是像织网一样,用真诚的丝线一针一线编织起来的!”
经过二十六周的调研与筹备,“真情织网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社会学家、心理咨询师开展 “真实联结:人际交往的温度” 主题讲座,前者分析虚拟社交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后者传授深度沟通的技巧;陈雨欣负责策划 “无屏社交日” 活动,让同学们在没有电子设备的环境中体验真实互动;李诗涵着手组织 “情感快递站”,鼓励大家用手写书信、自制礼物传递心意;王浩则发起 “邻里互助圈” 行动,推动同学们与身边的人建立实际联系。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遇到了习惯依赖的难题。许多同学觉得 “虚拟社交方便又安全,没必要费劲搞线下互动”,对 “真情织网计划” 的活动参与度不高。她没有气馁,联合摄影社制作了一部名为《屏幕内外》的纪录片。纪录片中,一边是人们在社交平台上的热闹互动,点赞、评论、转发忙得不亦乐乎;另一边是现实中的冷清场景,家人同处一室却各自刷手机,朋友见面相对无言。真实的对比让同学们开始反思,逐渐有人愿意尝试参与线下活动。
陈雨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