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代澜通舟计划” 让校园内外的代际关系信象中,又涌现出崭新的困惑。“想参加公益活动,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做公益真的能帮助到别人吗,还是只是走个形式”“学习这么忙,做公益会不会耽误时间”…… 信纸上的字迹或犹豫或迷茫,诉说着少年们面对公益事业时的迟疑与不解,这些疑问如同薄雾,笼罩着他们探索社会责任的道路。
金风送爽的秋日清晨,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生物园的凉亭里,晨露还挂在树叶上轻轻摇晃。“高一的雨薇在信中说,她看到山区孩子的艰苦生活很想帮忙,可不知道该怎么行动,只能干着急。” 林小羽翻着信件,语气中满是关切,“公益不应该只是遥不可及的概念,我们要带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它的力量。”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眼神中透着思索:“我在社区看到,有些独居老人连基本的家电维修都没人帮忙,其实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 李诗涵双手托腮,认真道:“是啊,公益能让我们走出自我,真正看到社会的需求。” 王浩一拍大腿,语气坚定:“那就启动‘益潮砺行计划’,让同学们在公益的浪潮里,磨砺自己,照亮他人!”
经过二十周的深入调研与精心筹备,“益潮砺行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公益组织负责人、资深志愿者开展 “公益之路:奉献与成长” 主题讲座,并设立 “公益实践指导站”,为同学们提供项目策划与执行的专业建议;陈雨欣负责策划 “公益地图” 探索活动,挖掘校园周边的公益资源;李诗涵着手组织 “微公益挑战赛”,鼓励同学们用创意和行动解决身边的小问题;王浩则发起 “长期公益伙伴计划”,推动同学们与公益机构建立深度合作。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遭遇了认知误区的阻碍。许多同学觉得 “公益就是捐款捐物,自己没钱没资源做不了”,对 “公益实践指导站” 兴趣缺缺。她没有放弃,联合学校宣传部门制作了一部名为《微光成炬》的纪录片。纪录片记录了小学生用零花钱为流浪动物搭建 shelters、退休教师义务辅导留守儿童功课、上班族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社区环保活动等真实故事。当看到一个个平凡人通过点滴行动汇聚成强大力量时,不少同学眼中燃起了跃跃欲试的光芒,开始主动前往指导站咨询。
陈雨欣在策划 “公益地图” 探索活动时,面临着资源整合与活动设计的挑战。她带领团队走访了周边二十多个社区、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详细记录每个地方的需求:敬老院需要志愿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