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思辩明心计划” 让同学们在信息洪流中“晴雨信箱” 里,新的困惑如汹涌潮水般涌来。“写作文用 AI 一键生成,自己动笔却大脑空白”“数学题全靠拍照搜题,考试时面对变形题手足无措”“和 AI 聊天越来越多,跟真人交流反而词不达意”…… 皱巴巴的信纸上,字里行间满是少年们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过度依赖科技导致自主能力弱化的焦虑与迷茫,这些困扰如同迷雾,模糊了他们前行的方向。
寒冬的清晨,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生物园的树木在风中摇曳。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凉亭里,石桌上堆满的信件被寒风掀起又落下。“高二的昊宇在信里说,他参加编程比赛,全程依赖 AI 辅助,结果在现场实操环节,连基础代码都写不出来。” 林小羽声音低沉,“人工智能本应是助力成长的工具,现在却好像成了束缚大家能力发展的枷锁。”
陈雨欣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后的眼神满是忧虑:“我邻居家的孩子,每天用翻译软件写英语作文,现在连简单的语法都搞不清楚了。” 李诗涵咬着嘴唇,眉头紧锁:“我们得让大家明白,科技是翅膀,但不能代替自己飞翔。” 王浩烦躁地抓了抓头发:“那就启动‘智潮立桅计划’,帮大家在这股科技浪潮里站稳脚跟,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经过十一周的深入调研与反复研讨,“智潮立桅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人工智能专家、教育学者开展 “驾驭智能,掌控自我” 主题讲座,并设立 “自主能力训练营”;陈雨欣负责策划 “科技与我” 主题展览,用沉浸式体验展现科技依赖的利弊;李诗涵着手组织 “无 AI 挑战周” 活动,鼓励同学们脱离科技辅助独立完成任务;王浩则发起 “人机协作创意赛”,引导大家探索科技与自主能力结合的新可能。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遭遇了认知上的阻力。许多同学觉得 “使用 AI 能提高效率,依赖一下没关系”,对 “自主能力训练营” 兴致缺缺。她没有气馁,联合信息技术老师制作了一部名为《被偷走的能力》的纪录片。纪录片跟踪拍摄了几位过度依赖 AI 的同学,展示他们在脱离科技辅助后,学习、生活中处处碰壁的场景:有的同学面对突发问题,因无法使用智能助手而慌乱无措;有的学生在考试中,因习惯了搜题,面对陌生题目大脑一片空白。当这部纪录片在校园礼堂播放时,不少同学神色凝重,开始反思自己对科技的依赖。
陈雨欣在策划 “科技与我” 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