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此刻呈现出肥沃的黑褐色,与周边未改良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
李教授立刻蹲下身,颤抖的手指插入松软的泥土中:"不可思议...这土壤结构..."他掏出随身携带的pH试纸,检测结果让他的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中性!完全中性了!"
接下来的收割工作更像是一场庆典。男女老少齐上阵,镰刀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成片的豆株被整齐割倒。打谷场上,脱粒机轰鸣作响,金黄的豆粒如瀑布般倾泻而出,很快就在晒场上堆成了一座小山。
"老天开眼啊!"七十多岁的老王头跪在地上,捧起一把豆子老泪纵横,"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李教授带着助手们忙得满头大汗。他们测量了不同地块的产量,结果令人震惊——平均亩产达到六百二十斤,是普通豆类的两倍有余;随机抽检的豆粒饱满度达到98%,蛋白质含量比常规品种高出30%。
"奇迹!农业史上的奇迹!"李教授激动地握着赵兴邦的手,声音都在发抖,"小伙子,你一定要把技术细节完整地写出来!"
最震撼的发现还在后面。当所有豆株被收割完毕,村民们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已经彻底改头换面。老张头跪在地里,双手深深插入泥土中,捧起一抔黑油油的土壤,像个孩子似的又哭又笑:
"活了!地活了!这是能种金子的好土啊!"
技术员们迅速展开全面检测。结果显示:土壤含盐量从原来的1.2%降至0.3%以下,pH值从9.5降到7.2,有机质含量从不足0.5%提升到2.8%——这已经完全达到了优质耕地的标准!
考察团的干部们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震惊。这样的改良效果,比省农科院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要出色!
"必须全县推广!"李教授斩钉截铁地说,"这将是改变我县农业格局的重大突破!"
当夕阳西下时,晒场上的豆堆已经像小山一样高。按照约定,赵兴邦收取了总产量的三成作为报酬。但令人意外的是,几乎每个村民都觉得这个比例太低了。
"兴邦啊,这哪够啊!"李婶拽着他的袖子不撒手,"要不再拿两成?"
"就是!"老王头急得直跺脚,"没有你,这地到现在还是块废土呢!"
赵兴邦笑着摇摇头,从豆堆里捧起一把金灿灿的豆子:"说好三成就三成。接下来我还要教大家种甜菜和棉花,那才是真正赚钱的买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