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婆婆哼了一声,终于没再推辞。但她转身就掏出一把钱塞给王玉兰:"拿着!给自己买点好吃的,看你这小脸瘦的!"
"您就收着吧。"赵兴邦笑着说,"要不是您,玉兰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刘婆婆嘴上骂骂咧咧,但嘴角却不受控制地上扬。她把钱小心地塞进贴身的衣兜,又叮嘱道:"以后可得多长个心眼,赵家那群黑心肝的不会就这么算了。"
赵兴邦点点头,眼神变得深邃。他知道,今天的风波虽然平息了,但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不过有了马伟这个"意外收获",至少在官方层面上,他多了一层保护伞。
……
马伟那份图文并茂的汇报材料在县农业局引起了轩然大波。局长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第二天一早,紧急会议的通知就发到了各个科室。
"这个固氮豆项目必须高度重视!"局长拍着桌子,震得茶杯里的水都溅了出来,"成立专项考察组,收获季亲自去赵家村实地调研!带上摄像机,把全过程记录下来!"
一周后,由县农业局技术科牵头,联合农技站、县农科所组成的七人考察团整装待发。带队的是农技站资深专家李教授,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仔细检查着随身携带的检测仪器。
"小李,土壤取样器带了吗?"
"带了,教授。"
"pH试纸呢?"
"都在这个箱子里。"
与此同时,赵家村的田野里正上演着令人惊叹的景象。在灵泉水潜移默化的滋养下,那些固氮豆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茁壮成长。播种后短短四十天,翠绿的豆田就开满了淡紫色的小花;又过了二十天,饱满的豆荚已经压弯了枝头。虽然生长周期比常规品种缩短了近半,但赵兴邦早有准备——他提前向考察团解释这是"特殊育种的新品种",并准备了详实的生长记录。
收获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三辆吉普车就开进了赵家村。村民们早已聚集在村口,孩子们好奇地围着汽车转圈,妇女们交头接耳,男人们则挺直了腰杆——这可是县里来的大领导!
"欢迎各位领导!"村长赵德柱跑着迎上去,这可是以前他做梦都几乎接触不到的大人物,双手握住李教授的手,"咱们直接去地里看看?"
田间景象让考察团成员们不约而同地倒吸一口凉气。成片的豆株足有半人高,密密麻麻的豆荚像一串串小铃铛,在晨风中轻轻摇曳。更令人震惊的是土壤的变化——原本泛着白霜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