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成PET铜箔产业链的“量产启动”信号。
四、水电镀池里的杠杆:当渗透率遇上技术替代
公告发布当日,“星海新材”与国轩高科签订三年期供货备忘录,预计采购金额不超过20亿元。消息落地后股价高开4%随即回落,最终收涨1.7%,成交量放大至平日的6倍。
“利好兑现即是利空”的评论充斥财经平台,但林深通过Level-2数据看到,开盘时的抛单被六个机构专用席位分拆接走,成交均价始终维持在53元上下,精准如镀膜机的激光定位。
“产业资本在压价吸筹。”他调出行业数据:国内锂电池集流体年需求量超2.5亿平方米,PET铜箔当前渗透率不足3%。20亿元的备忘录相当于消化企业现有产能的90%,尚不包括建设中的三期产线。
“渗透率提升的戴维斯双击。”他在笔记本上疾书。如同光刻胶的国产替代、PCB的5G建设,PET铜箔的“渗透率拐点”就是股价最强催化剂。他测算道:若三期产线投产,企业年产能将达3000万平方米,按当前单价计算营收可达45亿元,是2024年的6倍,而当前市值显然未反映这一预期。
杠杆策略在脑海中成型。PCB战役中他布局设备端,此次他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上游的“靶材环节”——一家为“星海新材”提供高纯铜原料的企业“天铜科技”,其股价尚在历史低位,如同锂电池中未被激活的导电剂。
就在建仓计划实施时,行业突发重磅消息:某传统铜箔龙头宣布量产3.5μm超薄电解铜箔,并推出“PET铜箔替代方案”,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星海新材”股价次日低开9%。
林深却保持冷静。他查阅该龙头企业近三年财报,发现其电解铜箔毛利率高达42%,若以“替代方案”低价倾销,意味着毛利率将锐减至15%以下,这在追求高毛利的新能源产业链中不合逻辑。
“这是传统势力的技术恐慌。”他联想到数字货币领域的“算力攻击”——当颠覆性创新出现时,旧势力往往用价格战制造市场误判。他非但没有减仓,反而逆势增持“星海新材”与“天铜科技”,逻辑很简单:PET铜箔在减重(降低电池重量15%)和安全性(杜绝锂枝晶刺穿)上的优势,是传统铜箔无法比拟的,就像数字货币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底层颠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转机在一周后出现:“星海新材”发布技术白皮书,详细披露PET铜箔在针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