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企业中试基地。经过严格的背景审查和无尘车间培训,他终于站在了磁控溅射设备的观察窗前。
透过双层防爆玻璃,他看到5μm厚的PET基膜如丝绸般穿过真空腔体,离子束在交变磁场中轰击高纯铜靶材,纳米级铜粒子像雾霭般沉积在基膜表面。控制面板上跳动着“氩气流量50sccm,溅射功率4500W,靶基距80mm”的参数。
“这是我们刚优化的镀膜工艺,”技术负责人指着实时监测屏,“三个月前确实出现界面电阻异常,问题出在……”
屏幕切换到缺陷分析界面,林深看到铜层与基膜的结合面存在纳米级空隙,如同数字货币钱包私钥生成时的校验错误。
“关键在靶材粒子的能量控制,”负责人苦笑解释,“进口靶材的杂质气化温度与铜粒子不一致,导致沉积时产生空隙。改用国产99.9995%高纯靶材后,界面电阻从150mΩ降至30mΩ以下。”
林深长吁一口气。这如同PCB战役中的液压油滤芯故障,看似技术瓶颈实则是材料细节。但区别在于,PET铜箔的技术壁垒藏在纳米级的粒子运动轨迹中——靶材纯度、离子能量、沉积温度,任何一个参数的微小偏差都可能让股价在业绩预告时雪崩。
参观结束时,他在废料回收区发现一卷标注“FT-009”的测试品,这是第九次中试的首件样品。翻转铜箔,背面用耐酸碱笔写着“客户:国轩高科,测试项目:-40℃至85℃循环测试”,旁边还有“Pass”的红色印章。
“量产供应商清单!”林深的心脏剧烈搏动。这比PCB领域的战略供应商资格更具分量——进入头部电池厂的量产清单,意味着PET铜箔拿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安全通行证”,如同锂电池内部打通了低电阻的能量通道。
他立刻打开交易软件,看到“星海新材”的股价在52元附近震荡,卖盘上压着万手大单,典型的压制吸筹手法。这让他想起PET铜箔领域某传统巨头发布的“降价公告”,本质都是为了收集带血筹码。
锂电探针的消息适时发来:“企业明晚将发布公告,与国轩高科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注意,是‘备忘录’非正式订单。”
林深嘴角扬起冷笑。又是资本市场的话术游戏——“备忘录”与“正式订单”的差距,如同锂电池从“封装测试”到“整车装机”的距离。但他手中的信息拼图已完整:基膜战略储备、靶材国产替代、电池厂认证通过、即将发布的合作备忘录,这些信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