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刚愎,对朝廷并非完全忠心。” 王忠压低声音,“前几年,朝廷想削减破山军的军饷,杨烈直接带着亲兵,堵在了经略使的衙门外,最后朝廷只能不了了之。”
更棘手的是,杨家与当地的冉、氐等勇武部族关系密切,这些部族的勇士,常常被杨家招募入伍,或作为雇佣军,成为杨家武力的延伸。“西南的大小战事,几乎都有杨家的影子。他们靠战争扩张势力,也靠战争震慑宵小。”
龙天策抚摸着腰间的佩剑,若有所思:“武将掌权,若用之得当,是镇守边疆的利器;若失控,则是心腹大患。”
刘氏文胆:诗书传家掌舆论
在西南,若说孟家掌“利”,杨家掌“武”,那刘家便掌“名”。
“刘家是西南少有的书香门第,祖上是从中原迁来的大儒,世代以科举入仕,在西南文官集团中势力庞大。” 王忠指着奉节城内最大的书院——“明伦堂”,“那便是刘家所建,西南的州县官员,十有六七,都出自明伦堂,或是刘家的门生故吏。”
现任家主刘承彦,是当朝礼部侍郎,虽在长安任职,却遥控着西南的文官网络。他的弟弟刘承礼,则在奉节担任学官,掌管明伦堂,培养亲信。刘家通过科举、讲学、修史,牢牢掌控着西南的舆论与话语权。
“西南的地方志,多是刘家子弟所修;地方上的乡贤名录,也由刘家说了算。” 王忠苦笑道,“若是得罪了刘家,他们能让你在史书上遗臭万年,连子孙都抬不起头。”
刘家表面上尊崇儒学,倡导“华夷之辨”,暗地里却与孟、杨等家族勾结,利用文官身份,为他们的利益站台,甚至阻挠朝廷对西南的改革。“他们是西南旧势力的‘文胆’,最擅长用‘礼教’的外衣,包装既得利益。”
龙天策想起岭南的学堂,轻声道:“文能载道,亦能惑众。看来,西南的学堂,也该好好整顿一番了。”
董氏商路:富可敌国通四海
西南多奇珍,象牙、翡翠、药材、香料,皆是中原稀缺之物。而这些珍宝的流通,几乎都掌控在董家手中。
“董家是西南的首富,世代经营茶马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支线,生意遍及吐蕃、南诏、甚至海外诸国。” 王忠说起董家,语气中带着一丝惊叹,“据说董家的银库,比朝廷的内库还要充盈;董家的商队,有自己的护卫,堪比一支小型军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董家的府邸,位于奉节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