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是大唐的军队,前来西南,是为了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不是来打仗的。” 使者一遍遍重复着龙天策的话。
渐渐地,一些村寨的首领被龙天策的诚意打动,打开寨门,邀请他们入寨休整。龙天策趁机与首领们交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部族矛盾,向他们宣讲大唐的政策,赠送农具、种子,承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在一个彝族村寨,龙天策看到当地百姓依旧刀耕火种,收成微薄,便命随军的农官,向他们传授中原的耕作技术,如何制作曲辕犁,如何沤制肥料。农官们手把手地教,彝族百姓学得认真,眼中渐渐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大唐的官,是好人。” 一位彝族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话,对龙天策说。
这样的插曲,为艰辛的旅途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意义。龙天策知道,安抚民心,不在于空话,而在于实实在在的帮助。
奉节初至:边城风貌待新颜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五月一日,当初夏的阳光洒满西南大地时,龙天策一行终于抵达了西南的重镇——奉节。
奉节地处长江上游,是进入西南诸蛮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里既有中原风格的城池,又有西南部族的特色建筑,街上行人往来,有身着汉服的汉人,也有穿着麻布、披着兽皮的蛮夷,语言混杂,风貌独特。
奉节守将早已得到消息,率领文武官员,在城门外迎接。“末将参见秦王殿下!殿下一路辛苦!” 守将是个年近五旬的老将,名叫王忠,久在西南任职,对当地情况颇为熟悉。
“王将军免礼。” 龙天策扶起他,“一路劳顿,倒是有劳王将军久等。”
进入奉节城,街道不算宽敞,却很热闹。两旁的店铺里,售卖着中原的绸缎、茶叶,也有西南的皮毛、药材。行人见到龙天策一行,虽有好奇,却并不惊慌,显然是见过大场面的。
王忠将龙天策一行安置在早已准备好的驿馆,驿馆宽敞整洁,还特意按照西南的气候,在屋内设置了火塘,以防潮湿。
“殿下,这奉节虽是西南重镇,却也只是西南的一角。” 王忠在驿馆内,向龙天策介绍西南的情况,“往西去,是吐蕃的势力范围;往南去,是大小百余个蛮夷部族,相互攻伐,矛盾极深;往北去,是巴人后裔聚居之地,民风彪悍,不服管教。”
他叹了口气:“末将在此任职五年,深感西南治理之难。各部族语言不通,习俗各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