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的石缝,几株低矮的植物正从碎石中钻出来,叶片呈长卵形,边缘光滑,顶端结着红色的浆果,形状如同缩小的荔枝,果皮薄如蝉翼,能看到里面的种子,“是山荔枝!” 船员的声音带着颤抖,“俺们村后的山上有这种野果,饥荒年景能当粮食吃,果肉能酿酒,种子能榨油,没想到在这儿也能见到!”
他说得没错,摘下一颗浆果,剥开果皮,里面的果肉呈半透明状,质地柔软,带着浓郁的甜味,比沙棘豆的酸涩可口百倍。测量其生长环境:花岗岩风化的土壤,pH 值中性,光照充足,与泉州丘陵的环境高度相似,这意味着从这里收集的植物种子,无需复杂驯化就能在中原种植。更奇特的是,山荔枝的果实成熟度与离大陆的距离成正比,越靠近西北方向,果实越饱满,仿佛在为归航的船队标记着家园的方向。
宝儿让人记录山荔枝的特性:“果似荔枝而小,味甜可食,种仁含油,适应性强,适合在丘陵、山地推广”,并将其与沙棘豆对比,在海图上用粉红色圆点标记,批注:“近陆指示植物,距泉州港约五十里”。她让人采集一些成熟的种子,与之前收集的耐旱、耐盐种子混合,装入特制的丝绸袋中 —— 这是准备献给朝廷的 “万国种” 样本,每颗种子旁都系着小标签,注明发现的地点和特性。
午后的海面上出现了渔船的影子,挂着熟悉的 “福” 字旗,渔民们见到船队时先是惊讶,随后欢呼着靠近,用闽南语大喊:“是宝船!宝船回来了!” 交流后得知,这里已是泉州府管辖的 “七星屿”,再往西北航行一日,就能抵达泉州港。渔民们赠送了新鲜的蔬菜和淡水,还带来了家乡的消息:“今年闽地多雨,圩田被淹了不少,正盼着新粮种呢!” 这话让船员们更加急切,纷纷加快了航行的速度。
在最大的岛屿上,船员们有了意外之喜。一处废弃的了望塔遗迹中,发现了几卷泛黄的海图,纸张质地与宝儿绘制的相似,上面标注的航线与他们归航的路线基本一致,只是标记更简略。图旁还散落着几本农书,其中一本《闽中农谱》里,记载着与山荔枝相似的作物栽培方法,书页空白处的批注字迹,与河口冲积扇种子库陶缸上的 “宋” 字风格一致,显然是历代航海者与农人交流的见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海图是用相思树汁绘制的!” 宝儿用手指蘸着唾液擦拭纸张边缘,发现能溶解出淡淡的绿色,“这种汁液比桐油更适合近海使用,不怕潮湿,还能防虫蛀。” 她让人用岛上的相思树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