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时,沼泽的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水面的冰层越来越厚,船身被冻在原地,动弹不得。船员们在船甲板上燃起篝火,用陶罐煮着野慈姑的球茎,香气弥漫在寒冷的空气中,与泥炭的酸气混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味道。宝儿借着篝火的光,在海图上详细标注:用深蓝色圆点标记野慈姑生长区,白色曲线画出结冰的范围,红色箭头注明泥炭层的厚度,旁边附上球茎的素描,特意标出表皮的根须和抗冻的结构。
她让人将收集的野慈姑球茎分成四份,分别用泥炭掩埋、草木灰覆盖、干燥储存、带泥鲜存四种方式处理,对比不同保存方法下的抗冻性和发芽率,为日后的运输和种植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记录了野慈姑与其他水生作物的对比:“耐寒性优于野菱,耐淹性稍弱,适合在北方沼泽、寒冷湖区推广”,并在海图上与野菱的生长区形成 “南北水生作物带”,使粮种的分布更加清晰。
深夜的沼泽格外安静,只有冰层破裂的 “咔嚓” 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野鸭叫声。宝儿趴在篝火旁观察野慈姑的夜间状态,发现它们的呼吸作用几乎停止,进入半休眠状态,球茎的表皮分泌出一种黏液,将周围的泥炭粘成保护层,防止冻伤,这种 “主动休眠” 的策略,是它们适应极端低温的重要机制,展现出对复杂气候的精准适应。
黎明时分,阳光照射在沼泽上,冰层渐渐融化,船身恢复了移动能力。收集的野慈姑球茎已装满六个陶瓮,船员们用泥炭将瓮填满,利用其保温特性保持球茎新鲜,再用麻绳捆扎在舱底的 “耐寒水生区”,与野菱、耐湿粟种形成 “水生谱系”。老舵手则在水洼边缘做了个标记,用石块堆成球茎形状,顶端插着一束野慈姑的叶片,在晨风中微微晃动,标记着这片藏着耐寒水生粮种的泥炭沼泽。
船队离开时,朝阳正从沼泽的尽头升起,金色的阳光融化了最后的冰层,水面泛着粼粼波光,野慈姑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恢复了生机。回望这片被冰雪覆盖又复苏的土地,船员们的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收获的喜悦 —— 他们不仅找到了珍贵的耐寒水生粮种,更在海图上又添了关键一笔,这些记录与之前的发现相互补充,让 “作物图谱” 更加完整。
船帆再次鼓满风,带着新的收获和更详尽的海图,继续朝着归途的方向驶去。甲板上的粮种容器已按 “气候带” 整齐排列,从热带的耐盐禾种到寒带的野慈姑,形成跨越不同纬度的完整体系。宝儿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中明白,这些从泥炭中、冰水里寻来的种子,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