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激动,他摘下一颗果实,用牙齿咬开外壳,里面的果仁呈白色,质地脆嫩,“俺们那儿叫‘水栗子’,洪水淹三个月也能结果,煮熟了面面的,能当粮食吃,就是壳硬得费牙。”
宝儿让人记录野菱的生长环境:冲积平原的浅水区,水深三尺至五尺,土壤为淤泥质,富含有机质,pH 值偏中性,受季节性洪水影响,每年有两到三个月处于完全水淹状态。更奇特的是,这些植物的生长周期与洪水同步:洪水来临时快速长叶,叶片扩大以争夺光照;退水后则集中结果,果实外壳变硬以抵御干旱,这种 “水涨叶生、水退果熟” 的特性,让它们能完美适应冲积平原的周期性变化。
午后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远处传来沉闷的雷声,冲积平原的水面开始泛起细密的涟漪,预示着一场暴雨即将来临。船员们赶紧将船驶向一处地势较高的土丘,那里生长着成片的芦苇,能缓冲洪水的冲击。暴雨倾盆而下时,水面在短时间内上涨尺许,野菱的叶片却随之展开,面积比之前扩大近一倍,仿佛在主动迎接雨水,叶片边缘的排水槽能将多余的水分导走,避免叶心的水洼溢出淹没果实。
“这菱角比耐涝粟还懂水!” 哈桑用竹竿挑起一片被淹没的叶片,叶心的水洼依旧保持稳定,“刚才那阵暴雨,换了玄武岩的藜麦早被冲烂了,它倒能借着水势长,真是会过日子!” 他说得没错,检查被洪水淹没的植株,不仅叶片完好,水下的果实反而更加饱满,外壳的颜色也从深褐变成油亮的黑色,显然在吸收水分后进入快速成熟期。
在土丘边缘的淤泥中,船员们有了意外发现。一层暴露的淤泥里,散落着许多陶制的菱角形容器,与刚采摘的野菱形状几乎一致,显然是模仿果实烧制的。其中一个容器里残留着碳化的菱角仁,质地与新鲜果仁相似,只是颜色发黑,容器外壁刻着 “菱” 字,字体与之前发现的 “藜”“沙豆” 同属一种风格,笔画间还沾着细小的淤泥颗粒,显然是长期埋在土中的痕迹。
“这些容器是按水位线摆放的。” 宝儿观察土丘的剖面,不同深度的土层中都有类似的陶制容器,最底层的距今最久,形状也最接近野生菱角,“说明他们不仅采集野菱,还在观察其生长规律,容器的大小变化恰好反映了人工选育的过程 —— 从瘦小的野生种到饱满的栽培种,至少经过了三代人的改良。” 她让人将碳化菱仁与新鲜果仁对比,发现两者的淀粉含量相差近两成,证明人工选育能显着提升其食用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