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长期种植和储存,仍能保持优良的特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幕降临时,沙质海岸的温度骤降,昼夜温差达二十度,船员们不得不燃起篝火取暖。沙丘在月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如同沉睡的巨兽,偶尔有风吹过,沙子流动的声音如同低语,与白天的狂暴截然不同。宝儿借着篝火的光,在海图上详细标注:用黄色圆点标记沙棘豆生长区,红色箭头画出沙暴的路径,蓝色曲线注明昼夜温差的范围,旁边附上豆荚的素描,特意标出表面的黏液层和绒毛的细节。
她让人将收集的沙棘豆分成四份,分别用干燥的沙子、木炭、麻布和陶罐密封四种方式保存,对比不同环境下的保存效果。同时,还记录了沙棘豆与其他作物的对比数据:比耐旱豇豆更耐沙,比耐盐禾更耐旱,适合在西北沙漠和沙质海岸种植,产量虽不及普通豆类,却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是重要的救荒粮种。
深夜的沙质海岸格外安静,只有偶尔的风声和远处海浪的声音。宝儿趴在篝火旁观察沙棘豆的夜间状态,发现它们的呼吸作用明显减弱,叶片完全闭合,将水分锁在体内,根须则在沙中缓慢生长,吸收夜间的露水和潮气,为次日的生长积蓄力量。这种 “昼闭夜张” 的生长节奏,是它们适应极端温差的重要策略,展现出对环境的精准适应。
黎明时分,收集的沙棘豆已装满四个陶豆,船员们用麻布将陶豆包裹严实,再用绳子捆扎在舱底,防止在航行中晃动。老舵手则在沙丘上做了个标记,用石头堆成一个简单的圆锥形,顶端插着一束沙棘豆的茎秆,在晨风中微微摇晃,标记着这片藏着耐沙豆种的海岸。
船队离开沙质海岸时,朝阳正从海平面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在沙丘上,将沙子染成金黄色,如同流淌的黄金。回望那些生长在沙中的沙棘豆,它们仿佛在向船队挥手告别,又像是在坚守这片贫瘠的土地,等待着下一次被发现。船员们的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收获的喜悦 —— 他们不仅找到了珍贵的耐沙豆种,更在海图上又添了一笔宝贵的记录,这些发现将为中原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船帆再次鼓满风,带着新的收获和更丰富的海图记录,继续朝着下一片海域驶去。甲板上,装着沙棘豆的陶豆与之前收集的粮种整齐排列,七个容器如同七颗明珠,串联起从海洋到陆地、从湿润到干旱、从盐碱到沙质的生存智慧。宝儿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中明白,这些从沙中寻来的耐沙豆种,终将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那些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