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中土壤层薄,却富含花岗岩风化的矿物质,pH 值偏酸性。更奇特的是,这些小麦的叶片对光照极为敏感,正午阳光强烈时会向上竖起,减少受光面积,午后阳光减弱则平展铺开,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能 —— 这种特性让它们在海峡多变的光照条件下,仍能保持快速生长,从发芽到成熟只需四十五天,比中原小麦缩短近一半时间。
午后的海峡突然起风,风向在东西两侧岛屿间来回切换,形成独特的 “穿堂风”。风力虽不算强,却带着旋转的力道,能轻易将未成熟的麦穗吹落。早熟麦却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茎秆基部有明显的节状膨大,如同天然的减震器,能缓冲风力的冲击;麦穗的颖壳边缘长着细小的钩状毛,能相互勾连,避免籽粒脱落,恰似用细绳将麦粒牢牢锁住。
“这麦子比荞麦还机灵!” 哈桑用手拨动麦株,茎秆在受力后会缓缓回弹,没有出现倒伏,“刚才那阵旋风,换了丘陵的豇豆早被吹断了,它倒像装了弹簧似的,能屈能伸。” 他说得没错,检查受风最严重的麦丛,只有少数麦穗被吹落,大部分仍完好无损,颖壳上的钩毛紧紧抓住籽粒,如同母亲保护孩子般不离不弃。
在西侧岛屿的一处洞穴中,船员们有了重大发现。洞穴入口被藤蔓遮掩,掀开后露出人工开凿的痕迹,岩壁上刻着规整的沟槽,显然是储存粮食的地方。洞穴深处散落着十几个陶仓,其中一个保存完好的陶仓里,装满了碳化的麦粒,籽粒形状与新鲜的早熟麦完全一致,只是颜色发黑,陶仓的外壁刻着 “速麦” 二字,字体与之前发现的 “荞”“粟” 同属一种风格,显然是古代先民对这种作物的命名。
“这些陶仓的排列有讲究。” 宝儿观察洞穴的布局,陶仓沿洞壁呈阶梯状排列,底层的仓底有排水孔,显然是为了防潮,“说明他们不仅种植这种小麦,还掌握了储存技术,而且麦粒经过筛选,饱满度远超野生种,显然经过长期选育。” 她让人将碳化麦粒与新鲜种子对比,发现两者的千粒重相差不到一成,证明这种早熟特性经过数百年仍保持稳定,是可靠的粮种资源。
夜幕降临时,海峡的潮汐开始上涨,海水沿着水道倒灌,淹没了岛屿底部的礁石,形成白色的浪花。船员们在洞穴旁搭起临时营地,用针叶林的枯枝燃起篝火,火焰映照着岩壁上的古老刻痕,其中一幅图案描绘着先民收割小麦的场景:人们弯着腰,手中的镰刀短小锋利,显然是为了适应矮生的麦株,旁边画着太阳和月亮,标注着 “四十五日” 的字样,与他们观测的生长周期完全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