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深处有一处巨大的热水喷泉,每隔一炷香的时间便会喷出丈高的水柱,蒸汽弥漫中能看见水柱里夹杂着黑色的火山灰和金色的矿物质颗粒。宝儿让人用陶罐收集喷泉落下的水,冷却后底部沉淀着一层细密的金沙,虽然颗粒细小,却足以证明此处海域富含贵金属 —— 这是地热活动将地下矿藏带至地表的明证。
夜幕降临时,热泉区的景象愈发诡异。海底的热泉眼在黑暗中亮起幽蓝的光,那是矿物质在高温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如同无数盏天然的灯,在海水中闪烁。这些光点的分布极有规律,沿着海底的裂隙排列,形成一张巨大的发光网络,恰似大地的血管在夜色中搏动。
“这些光是最好的航标。” 宝儿指着发光最密集的区域,“裂隙越宽,热泉越活跃,光点越亮,避开这些地方就能躲开暗礁。” 她让人将收集到的硫磺结晶磨成粉,与桐油混合后涂在船舷上,这种混合物能在高温下形成保护膜,防止船板被热水烫裂 —— 这是船员们在一次次试探中总结出的智慧。
深夜的海湾突然传来 “轰隆” 的巨响,整艘船仿佛被抬离水面,又重重落下。船员们慌忙查看,发现是海底发生了小规模的火山喷发,黑色的岩浆块如同雨点般落在海面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在水中冷却成不规则的黑色石块。更令人心惊的是,喷发引发了短暂的海啸,数尺高的浪头拍打着船舷,将甲板上的杂物席卷一空。
“快往蒸汽柱稀疏的地方退!” 老舵手嘶吼着调整舵轮,他的手掌被烫得通红却浑然不觉,“喷发后的海域会有暗流,蒸汽柱乱的地方底下准有漩涡!” 船队在颠簸中艰难转向,那些被岩浆块砸中的海水果然形成了一个个旋转的漩涡,黑色的礁石在漩涡中若隐若现,如同巨兽的牙齿。
黎明时分,火山活动渐渐平息,海面恢复了平静。朝阳升起时,透过薄雾照在热泉区的海面上,将蒸汽染成金色,与黑色的礁石、红色的海藻构成一幅奇异的画卷。船员们检查船身,发现被硫磺蒸汽熏过的铜件都镀上了一层青绿色的薄膜,用布擦拭后竟变得异常光亮 —— 这是硫磺与铜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保护层,比寻常的铜锈更能抵御海水侵蚀。
宝儿让人将热泉区的发现一一记录在航海图上:用红色标注高温区,黄色标记蒸汽柱位置,黑色勾勒礁石轮廓,旁边详细注明不同水温对应的生物种类、矿物质结晶特征,以及火山活动的周期规律。这些带着硫磺味的记录,与洋流交汇区的鱼群标记、环礁湖的珊瑚分布相互呼应,渐渐织成一张覆盖万里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