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的雨季在九月突然转急。金穗村的晒谷场上,洪兴的士兵正用麻袋装新收的杂交稻——这是他们用十辆改装的榴莲运输车,从被击溃的毒枭老巢里"借"来的。陈耀站在仓库门口,看着阿凯把最后一袋稻子码上货架,突然拍了拍他的肩:"别光记着抢,得让人知道咱们抢的是不义之财。"
阿凯挠了挠后脑勺。三天前,他们端了克钦独立军一个囤粮据点,那家伙把十万吨大米藏在山洞里,自己却让手下啃树皮。"我把粮库钥匙挂他脖子上了。"阿凯嘟囔,"他还喊冤,说那是'军资'。"
"军资?"陈耀指了指墙上的"洪兴公约","写的是'粮入百姓口,钱落耕者手'。"他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昨儿个统计,咱们控制区的粮食缺口还有三成。光靠抢不是办法——得让地长出更多粮,让钱流进咱们的兜。"
第一招,"以粮换粮"。洪兴的贸易队带着榴莲干和橡胶,沿着中缅边境的茶马古道往中国云南走。陈耀亲自坐镇谈判,在腾冲口岸跟云南农垦集团签了份协议:"你们卖我们尿素、农机,我们给你们的农产品打八折。"阿积举着合同直乐:"耀哥,他们连夜调了三百吨复合肥过来!"
第二招,"以商养战"。洪兴把收缴的毒枭资产全砸进了"民生工业":鬼哭谷的制毒工厂改成了榨汁厂,金象帮的军火库变成了橡胶加工车间。阿凯的堂妹阿秀成了榨汁厂厂长,她举着刚下线的猫山王榴莲汁:"陈叔,这瓶能换半袋米!"
最绝的是第三招,"以武护商"。洪兴的合成团改编成"护商纵队",开着改装过的榴莲运输车(底盘焊了钢板),护送商队往返于缅北和泰国、老挝之间。阿积带着Mi-24直升机在天上盘旋,机腹下的探照灯扫过路面:"哪伙马匪敢劫咱们的货?老子用火箭弹给他们犁三亩地!"
转机出现在十月的泼水节。陈耀站在金穗村的广场上,看着村民们用榴莲汁混着清水互相泼洒,孩子们追着无人机跑,手里举着刚领的新米。这时,阿依抱着小棠挤过来,小姑娘举着个平板电脑:"陈爷爷,中国的李叔叔发视频了!"
屏幕里,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举着稻穗:"陈先生,你们的杂交稻在云南试种成功了!亩产能上一千二百斤,明年就能推广到整个缅北。"他顿了顿,"还有,我们学校捐了五十台烘干机,专门给你们用。"
广场上爆发出欢呼声。佤邦的老木匠敲着象脚鼓,果敢的年轻媳妇举着手机拍视频——她刚收到新加坡客户的消息,说要订一万箱榴莲汁。阿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