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仅停留在感官享受的层面,更深层次地发生在技术与思想的领域。工部下属的将作监内,气氛与纸坊的草木清香截然不同,这里弥漫着金属、木料和汗水的气息,更添了几分紧张与专注。在刘基的授意和马钧的推动下,将作监专门辟出了一个区域,供那些对西域技术充满好奇的中原工匠,与随商队而来的波斯、罗马匠人进行交流。
来自波斯的玻璃匠人纳斯尔丁(Nasreddin),正是那位曾在洛水纸坊恳求观摩的学者型商人。他凭借对造纸术的浓厚兴趣和愿意分享玻璃技术的诚意,获得了在许都短期停留的许可。此刻,他正站在一个简易的熔炉旁,向围拢的将作监大匠和学徒们,展示着波斯传承数百年的玻璃吹制技艺。
只见纳斯尔丁用一根长长的铁管,从炉中蘸取一团橘红色的、粘稠如蜜的玻璃液。他鼓起腮帮,对着铁管另一端小心而均匀地吹气。那团炽热的玻璃液如同被赋予了生命,随着他的气息和手腕灵巧的转动,渐渐膨胀、延展,变幻出各种形状。周围的工匠们屏息凝神,眼睛瞪得溜圆。他们见过琉璃,但那是铸造或模压而成,何曾见过如此神奇地“吹”出器皿?纳斯尔丁一边操作,一边通过通译讲解着要点:“火候是关键……吹气要稳……旋转要匀……退火更要耐心,急不得……”很快,一个造型优美、晶莹剔透的玻璃高脚杯在他手中诞生了,杯壁薄如蛋壳,在工坊的火光映照下流光溢彩。
“神乎其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匠人忍不住赞叹,他一生与陶瓷打交道,深知要做到如此薄、透、匀的难度。“纳斯尔丁师傅,这熔炼玻璃的配方和炉温控制,可有讲究?”他迫不及待地追问。
纳斯尔丁微微一笑,并不藏私:“好叫大匠知晓,我们多用石英砂、纯碱(天然碱或草木灰提纯)、石灰石为料,熔炼温度需极高,且要稳定……退火时,降温需极缓,否则极易炸裂。”他详细地解释着原料配比和温度控制的要点,中原工匠们听得如痴如醉,纷纷记录,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他们意识到,若能掌握这门技艺,结合中原已有的琉璃烧制基础,定能创造出更精美的玻璃器皿。
而在工坊的另一角,几位中原的金银器工匠,正围着一位来自罗马的匠人。这位匠人带来了一些精巧的青铜油灯和银质餐具,其上的浮雕人物栩栩如生,纹饰繁复而富有立体感。他正在演示一种被称为“錾刻”和“锤揲”的技法,利用不同形状的钢錾和小锤,在金属表面敲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