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脸上,暴躁渐渐被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取代。他不再大声呵斥,而是默默地帮匠人搬运沉重的木料,或是蹲在角落,瞪大眼睛看着那些精妙的构件如何一点点拼凑成神物的雏形。一种对未知智慧力量的敬畏,悄然在这个猛将心中生根发芽。
与此同时,县衙内一间僻静的书房,灯火常常亮至深夜。诸葛亮与赵云对坐案前。案上铺开的,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江东山川地理图,以及密密麻麻写满小字的绢帛——那是诸葛亮对江东核心人物细致入微的分析。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少有大志,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其人性情恢廓,智虑深长,有王佐之才。观其力主孙权拒送质子于曹操,又力劝孙权借荆州南郡于主公(虽未成),可知其深知‘抗曹’乃江东存续之本。此人,乃我‘联孙’之枢机,子龙务必以诚相待,剖陈利害。”诸葛亮指着鲁肃的名字,语气笃定。
“末将谨记。”赵云凝神细听,目光锐利如鹰。
“至于周瑜,周公瑾……”诸葛亮指尖移到另一个名字上,神色多了几分凝重,“此人雄烈,胆略兼人。与孙策总角之交,情同骨肉。孙策临终,更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之托。其人对江东基业,视若性命。我等新败之师,寄寓刘表,在其眼中,恐非强援,反成欲借江东之力以自存的‘累赘’。他必是联盟的最大阻力。子龙见周瑜,需格外谨慎,言辞不可锋芒太露,但立场务必坚定,示我等同仇敌忾之心与不可轻侮之志。”
“孙权其人,”诸葛亮最后点向地图上建业的位置,“承父兄余烈,坐断东南。年少而主大事,心思深沉难测。其性多疑,然亦知权衡。子敬之言,或能动之;然最终决断,必受周瑜及江东诸老臣掣肘。子龙此行,若能说动鲁肃,使其力劝孙权,则事成大半。切记,书信乃敲门之砖,言辞机变方为破门之斧。江东诸人,皆非庸碌,子龙需以智取,以理服,更要以‘势’导之——曹操鲸吞天下之志,非独对我,江东亦在其彀中!唇亡齿寒之理,彼等岂能不知?”
他将一份用火漆密封得严严实实的帛书郑重交到赵云手中:“此乃亮亲笔所书,尽陈曹贼之暴、汉室之危、孙刘唇齿相依之势,以及共抗强敌、分治天下之愿景。子龙,此信重逾千钧,关乎我等存亡绝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云双手接过,只觉得那薄薄的帛书重如泰山。他将其贴身藏于内甲之中,再次单膝跪地,声音沉凝如铁:“军师放心!云在,信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