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都不只代表他个人。
第二天,他接到了苏联冶金部的正式邀请:参与图拉厂新型625焊接流程的标准制定草案评审。那一纸公文上,署着三名苏联科学院院士的签字。
傍晚时分,伊琳娜带来一个包裹。
“这是安娜让人送来的。”
何雨柱拆开,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还有一张手写便笺:
“你说过,中国工人也能发光。今天,我在你身上看到了这光。
——妮娜”
他将笔记合上,放进箱子最底层。窗外雪还没停,而他心里,已开始为下一步的实战准备。
莫斯科的三月,天光昏暗,雪未尽融,城市在寒风中沉默着。一如何雨柱此刻的心情,复杂,又无法轻易说清。
自列宁科学院的会议之后,他的名字在技术圈子里小有名气。几家研究所和冶金厂纷纷递来合作意向,连克里姆林宫工业委员会都发来简报,称希望他能参与一项“用于远东油气管线建设的钢材测试项目”。
但他心头并不轻松。
因为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在意一个人——伊琳娜。
这个原本只是被派来接待中国专家的苏联工程师,精明干练,说话条理分明。刚认识时,他只当她是一般的行政联络员。
可慢慢地,他发现这个女人不一样。她懂技术,能看懂焊缝图纸,甚至能对钢材的微量成分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更重要的是,她能听懂他说的每一句话——不止语言上的,而是那种,藏在言语背后的意思。
比如那天会议结束后,他独自站在科研所的阳台上抽烟,天冷,他没穿大衣,只是呆呆地望着远处积雪未化的广场。伊琳娜悄悄走到他身边,把一杯热咖啡递过去。
“你是不是觉得,他们看你的时候,有点……审视?”她轻声问。
何雨柱接过杯子,喝了一口,说:“他们看我像是在看一个能说俄语的猴子。”
伊琳娜笑了:“你可不是猴子,你是让他们感到‘威胁’的人。”
何雨柱盯着她半晌,才说:“你懂我。”
这话,他说得很轻,但伊琳娜听得很清楚。
那天晚上,两人一起去市中心的书店。伊琳娜说要帮他找一本焊接方面的俄语教材,顺便带他看看莫斯科夜晚最美的建筑。走着走着,他们却偏离了路线,拐进了一条僻静的旧街道。
街灯昏黄,墙上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