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志,我叫何雨柱,来自中国华北冶金系统的北京红星轧钢厂。今天,我想谈谈我们工厂在高强度低合金钢焊接方面的一些实践探索。”
他没有用艰深的术语,而是从中国工厂的实际说起,用大量实操数据和现场试验结果说明自己的方法——尤其是在“多点脉冲控制”、“局部热输入干预”以及“低压环境下的接缝预处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并结合苏联提供的图拉测试样本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
全场忽然安静。
那一刻,所有苏联专家都意识到,眼前这个中国人,不是来走过场的。他不仅听得懂俄语,懂得术语,更是个真刀真枪干技术的人。
讲完后,有人率先鼓掌,随即掌声一片。
主持人微笑着点头,邀请他入席。随后有几位专家陆续发言,甚至直接引用了何雨柱讲稿中的说法。
会议结束时,一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走到何雨柱身边,自报家门道:“我是科学院材料所副主任列别杰夫。你的报告很精彩,准确、务实。我们很希望能与你在研究层面保持联系。”
伊琳娜站在一旁,眼中露出罕见的敬佩。
就在这时,会议厅后门打开,一名身影走了进来。
那是一个身穿深灰色长风衣、戴着贝雷帽的女人,皮肤白皙,眼神清亮。她一进门就在人群中扫了一圈,当视线落在何雨柱身上时,整个人微微一震,随即笑了。
是安娜。
确切地说,是妮娜·赫鲁晓娃——前些日子因中毒事件而被何雨柱救下的神秘女记者。
她走了过来,摘下帽子,声音低柔却不失从容:“雨柱同志,好久不见。”
何雨柱也露出温柔的笑意:“好久不见。”
“我该感谢你。”安娜的声音柔中带稳,又瞥了一眼伊琳娜,“看来,你在苏联的这些天,过得很顺利。”
伊琳娜下意识后退半步,眼神闪了闪,但还是礼貌地打招呼:“您好。”
“我今天是代表《真理报》来采访会议的。”安娜解释道,又笑道,“也是来看你,顺便完成一点私人心愿。”
何雨柱点头,没有多问,他知道这个女人从不说废话,但也从不暴露太多。
回到宾馆后,何雨柱一夜未眠。他不是在激动,而是在思考。会议给他的,不只是认可,还有责任——红星轧钢厂要接这个项目,那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中苏之间一次象征意义上的合作试点。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