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感的全自动流水线:清洗分拣一体机、智能热风干燥隧道、真空无菌灌装封口机组、激光喷码机、自动包装码垛机器人……所有设备都静音运行,高效得惊人。厂区边缘,几栋四层高的“职工宿舍楼”也在同步建设,内部结构简洁实用,但墙体厚度和地基深度远超普通宿舍标准,预留了必要的通道和地下空间接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着宿舍楼的快速落成(内部装修简洁实用),第一批“员工”开始低调抵达。
他们乘坐普通的城际大巴或火车抵达县城,再搭乘几辆不起眼的、挂本地临时牌照的面包车分散进入溪源村。清一色的年轻男性,二十岁到三十岁出头,穿着普通的夹克、卫衣或运动服,背着双肩包或提着简单的行李箱,风尘仆仆。他们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小雅统一植入的背景信息:东北、山东、四川、两湖…),面容大多普通,体格却普遍结实匀称,眼神沉静,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人数约莫一百二十人左右。
宿舍是四人间,上下铺,内务整洁到近乎苛刻。每人配发了厂服(深蓝色普通工装)、劳保鞋、以及一部看似普通国产手机(实为加密通讯终端)。
他们的“工作”很快展开。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里,只有少数几人需要在宽敞明亮的中央控制室内,通过巨大的屏幕监控着几十条流水线的运行状态(屏幕上显示着真实的生产参数,如温度、湿度、灌装量,同时也叠加着小雅处理过的、覆盖林家及周边数公里的监控画面)。他们偶尔在触摸屏上点按几下,调整参数,或者通过耳麦下达简短的指令(“三号线干燥温度微调+2℃”)。大部分“工人”则分散在厂区各处:
* 在设备维护间,几人一组,动作熟练地检查保养着备用零件库里的机器人关节臂、精密传感器;
* 在厂区平整出来的小型篮球场上,十几人分成两队进行着对抗,动作矫健,战术意识极强;
* 在宿舍楼下的长椅上,几人晒着太阳,看似在刷手机短视频(屏幕上快速划过加密信息流),实则眼观六路;
* 在厂区边缘新开辟的“绿化带”和“休闲步道”上,三三两两沉默地散步,步伐稳健,目光锐利地扫过围墙外的田野和林地。
他们的存在,如同无数颗深埋地下的种子,看似各自生长,实则根系相连,无形中织就了一张覆盖林家、工厂乃至溪源村外围的、严密而高效的警戒与防护网络。任何异常的风吹草动,都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