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新政啊!"
"支持是支持,"工部尚书神色有些为难,"但问题是建设这么多学堂,需要大量银两和人手。而且各地情况不同,统一建设怕是不容易。"
户部尚书也点头道:"臣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全国都要建这样的学堂,光是建设费用就要几十万两银子,后续的运营维护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听到这话,殿内一时安静下来。慕挽歌脸上的兴奋之色渐渐收敛,她咬了咬嘴唇,显然在思考对策。
武芊芊看不得挽歌为难的样子,大声说道:"什么几十万两!国库里不是有钱吗?工坊这两年赚了不少,怎么就拿不出来?"
户部尚书苦笑道:"武将军,国库虽然有些积蓄,但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军队装备要更新,边防要加强,各地还有水利工程要修建。这学堂建设虽好,但也得量力而行啊。"
柳如烟轻声说道:"两位大人,是不是可以先选几个地方试点?不用一下子全国铺开。"
"如烟说得对,"纪凌尘赞许地看了她一眼,"可以先在京城和几个重要府县试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慕挽歌眼前一亮,连忙说道:"陛下英明!臣妾也是这么想的。而且可以采用官民合办的方式,减轻国库负担。比如当地商人出一部分钱,政府出一部分钱,这样既能建设学堂,又能调动民间积极性。"
工部尚书听了连连点头:"慕大人这个主意不错!这样既能控制成本,又能让民间参与进来。"
"不过,"户部尚书还是有些担心,"民间出资的话,他们会不会要求参与管理?到时候学堂的方向会不会偏离初衷?"
这个问题让大家都陷入沉思。确实,如果让商人参与,他们肯定会考虑自己的利益。
武芊芊挠了挠头,坦诚地说道:"这些弯弯绕绕的,臣妾不太懂。不过臣妾觉得,只要陛下把控大方向,具体怎么办都行。"
纪凌尘思考片刻,缓缓说道:"朕觉得可以这样安排:学堂的教学内容和标准由朝廷制定,不容更改;但建设和日常运营可以吸纳民间资金。同时设立监察制度,确保学堂按规定运行。"
"陛下考虑周全!"慕挽歌兴奋地说道,"这样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那师资怎么办?"柳如烟提出了新的问题,"算学和格物的老师从哪里找?"
这个问题确实很现实。传统的私塾先生只会教四书五经,对算学和格物一窍不通。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