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定襄道大军的兵威,朝廷以强硬姿态对大漠南北进行了直接的治理,这与以往羁縻相治的方式是完全不同,各部落头领自然不服。不过我十数万大军盘居在大漠之南,只要天气适合,可以随时出大漠清除叛乱。阿史那奉职和阿史德温傅两部近三十万叛军在几天之内就灰飞烟灭,如今情况下,大漠南北的任何一个部落力量能不能与阿史那奉职和阿史德温傅部相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是至理名言,十万余唐军精锐镇守在阴山以南,没打算归去,声名显赫的裴行俭、刘审礼等战将也未归朝,那些有异心的部落头领,即使想做点什么,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做。
朝廷的诏令下达后,各部落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接受了朝廷的命令。
或许他们不愿意看到汉人官员直接治理一直属于他们的土地和牧场,但反抗不是现在,不是十万唐军精锐虎视耽耽地驻守在边上时候,或许这个时候唐军将领就是希望有什么不服朝廷命令的部落跳出来,成为他们试试手中战刀锋利程度的靶子。
没什么人愿意去当这样的倒霉蛋。
而裴行俭这位暂摄安北军政事务大权的当朝尚书左仆射,在朝廷诏令下达的同时,也发布了他的军令,要是有什么部落头领不愿意听服于大唐,想脱离大唐的统治,那邻近部落不需要定襄道行军部的命令,就可以起兵剿乱,他会将军功上报朝廷的。这无异于给了部落间相互争斗找到了借口,在随后一两年时间内,各部落为了争夺牧场及牲畜,时不时起争斗,而镇守在这片土地上的唐军,趁机坐收了渔翁之利,当然这是后话。
很快冬天就来临,年关也快到。
因为武则天的强势表现及李显的退让,朝堂上的局势几乎复制了李治当皇帝时候的模样,大部朝务都是被武则天重新接手,而李显只是处理那些相对不太要紧的事务,大部事务都是由武则天做最后的决断。这当然是不正常的事态,皇帝已经成年,理当自己处理政事了,只不过李治躺在病榻上多年,武则天代为处理朝务已经让许多大臣们适应了,再加上李显表现的懦弱,许多大事上没能力做出强势的决定,甚至连决定都下不了,让不少大臣失望,而一直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