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不要去想办法让自己不紧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只能导致更紧张。
不得不说,很多道理都说中了“要害”,就像周易中的太极、两仪,与现代科学的分子、原子……似乎都吻合得很好。
但是,如果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一件事的本来面目,外在的了解就像是一个“擦皮球”。
而紧张的真实面目,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其实是对排泄物的极端分离和逃避;极端分离,必然会导致平衡的另一端——极端积累。
排泄积累时,感觉沉甸甸,似乎必须一吐为快,或者一泄为快。
就像一个学员,在考驾驶证之前,感觉心头压着一块石头,异常难受和紧张。
当他侥幸考过后,感觉如释重负,就像任务似地应付了一件厌恶的事;而不是享受驾驶的过程。
这其实就等同于排泄物的极度释放。
在这里,请注意“极度”和“极端”二词。
易紧张者,或是一位心理疾患者,在潜意识中已把排泄功能分离化。
排泄来临时,潜意识认为所有物质已全部聚集于此;排泄释放后,又认为所有排泄物已释放完,不会再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他几乎完全遗忘了排泄的本能快感。
演化到情绪上,就是——潜意识认为一件紧张的大事过去后,再也不会有紧张了,过度放松了;所以,等到下一次“重大事件”来临时,会极度不适和紧张。
把排泄和紧张联系在一起,这是前面层层分析的结果,几乎是没有跳跃的。
如果不能前后连贯,排泄和紧张就像是隔了一条鸿沟,无法串联;如果这样,那就只能回忆排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