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执久和亲切的观念,不是后天教育所得,反而是在童年时那种接近先天的本能记忆.
正如一个普遍的常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程度,不是以他学习的医科知识有多丰富,吃的科学药物为重要标准;而是他天生的身体资质.
同样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是以他日后所接受的科学教育有多丰富为标准,而是父母先天赋予给他的记忆的保存程度.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那些抨击弗洛伊德的理论不够科学的言论就显得可笑了.
没有一个自称科学化身的人能够像弗洛伊德那样尊重患者的真实记忆.
可他们却自以为很关心患者,能够拯救他们;其实不过是在机械地向他们灌输表面的知识而已,或者把他们当成实验品.比如很多书中常说的“活在当下”。事实上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因为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未来又无法把握;只能活在当下。但问题是:怎么能做到活在当下?过去的耻辱、遗憾、阴影,能否就凭一句“活在当下”就能消除?未来的诱惑、焦虑、无望,能否仅用一句“活在当下”而淡定?如果说,“活在当下”的深层含义,就是:在最遥远地儿时,孩子与母亲在捉迷藏时的记忆,或者说是那种感觉。没看到妈妈时,人格迷失到外界,使内心不再淡定,波动极大。因为失去了最初的熟悉感,原本陌生而遥远的外界描述融合到人格中,使得对遥远陌生的过去和未来无法释怀。
在此处,要注意“遥远和陌生”的替换。
当身心与妈妈整合时,外界的评论和暗示“遥远而陌生”,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当身心与妈妈分离时,“遥远和陌生”的评价融合到自己的人格中,造成对遥远过去的无限后悔与对陌生未知的恐惧焦虑。
就像心理疾患者或多愁善感者,当受到外界悲剧事件的影响后,莫名而来的念头“我这个人,将来也会和他一样,是个悲剧……”
然后陷入绝望和痛苦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