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的怒骂,更加让他在潜意识中对这种骂敏感。
一言之:由于他的父性人格缺失,认为自己绝不能父亲那样骂人,自然会强烈排斥父亲的暴燥与刚烈。可是,越是排斥,他就越容易纠缠这种骂,无法转移,渐渐把这种骂与抗争演化为自身的斗争。
这可在日常生活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找到答案。
具体是如何演化的,将在后续中描述。
可以确定的是,他曾经健康的时候,人格并没有偏离,也如父亲般阳刚,敢于对不满的事大声怒骂,也不管对方是谁。那个时候自然不会形成激烈对抗,也就不存在强迫。
所以,这种曾经熟悉的记忆的淡忘,催生出一种似曾相识却又陌生可怕的记忆——莫名产生骂人的冲动。自然产生排斥与抗拒作用。
就好像对自己说:“我怎么变得这么无耻暴燥了?”
其实是父性记忆的淡忘,才令他产生疑惑与抗拒。
分析到这,似乎已经接近了强迫的病根——人格偏离。人格偏离不外乎两种:男孩偏向母亲,女孩偏向父亲。
但即便全面了解了“人格偏离”,还远远不够。
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答——人格为何会无缘无故偏向于母亲,背离父亲?
就像惯性定律一样,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静止的保持静止,运动地保持运动。
人的心理也应如此。没有外力的推动作用,人格是不会无缘无故失衡的。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一部分人一辈子都健康,而另一部分人随便受到暗示就会诱发心理疾病。
因为有部分人没有经历外力的推动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