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宣王妃心知肚明,宣王这个情况,皇帝巴不得他老实呆在封地,五年一次的进京述职都谨而慎之,只许宣王领着家眷,带少量兵马入都城,不就是怕宣王参与夺嫡。
宣王妃对小女儿的亲事一直没想好,她心里万分矛盾。女儿嫁给世家大族当然好,不过就怕他们规矩多,自家女儿在西北长大,娇生惯养不怎么适应那些繁文缛节,仙宜进门后很大程度上会受气。宣王再有权势,她再心疼女儿,总不能天天去找亲家闹腾吧,有失身份。
女儿嫁给都城的达官显贵,也不好,离得太远,一年一年的见不着面。大女儿已经嫁在都城了,这么多年,几个外孙子的长相都记不清楚了。
这样说,嫁给有出息的寒门仕子最合适,至少没那么大的规矩折腾人。可女儿出身高贵,多年娇生惯养,吃要精米细面、鸡鸭鱼肉,还得时不时吃些鲜果和海物,穿要绫罗绸缎,用着最好的胭脂花粉,戴要时新的珠宝首饰,那些人怕养不起她。
要不然就多陪送些嫁妆?好像也不大准当,仙宜心思单纯,不会管家,要是让夫家把持了她的嫁妆,利用完她扔在一边,岂不是把她气死了。
王善一听了方舅母的陈述点头,心里又有点羡慕,瞧人家这当娘的,处处给自己的女儿打算,做这样人的女儿,才是幸运。看来,天下母亲,真心为儿女打算的还有不少,不是人人如长孙氏一般的糊涂。她感叹几声,又含糊了一句: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长孙大舅道:“夫人,这两家结亲是结两姓之好,人家母亲不同意,咱们也别高攀了。顺其自然就是了,人家是亲王妃,咱们胳膊拧不过大腿去呀。”
方氏叹气:“将军,妾也是这样想的,小六就是死心眼,非宣王幺女不要,让人着急,气得妾都想揍他一顿,真不知道吃了人家什么迷魂药了?”
王善一道:“表弟想娶女秀才的女儿,自己读没读过诗书啊?总不能年轻人眉来眼去几次,就说情意深厚,非对方不可。要是这样,光谈情说爱就行,别说婚姻事了。要想成亲,你得有作为,要拿出自己的条件,取信对方的家长。”
长孙洋拍几笑道:“这话有理,小六开蒙之后,成天骑马拉弓,舞槊耍刀的,没学一点诗书文雅。小女娘喜欢少年英武,人家大人未必喜欢。”
王善一看他一眼:“表哥,嫂子和侄子们怎么不在?还说给侄子们一些见面礼呢。”
长孙洋叹口气:“今年大旱,这边冬天又太冷,日子艰难。你二嫂家在宾州,从小也是娇生惯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